而是花了差不多十天的时间,最终到达了新青州。
这个时间让丁尤这个老水手都大为震惊,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随郑和下西洋时,还是借着季风,其中一只分舰队也花了差不多二十来天,才到达附近的渤泥国。
现在居然在逆风的情况下,把时间节约了一半。
这才过了多久啊,航海居然就进步到这种程度,当然丁尤很清楚,这多亏了徐闻的大力支持,还有四海商会不计成本地投入。
商会占据了大明对外贸易的大头,还在南海沿岸有数不尽的贸易点,把当地的特产,珍宝销往各地,赚回的海量钱财,除了供给皇室,上缴国库的一小部分,其中的很大部分,都花在教育和海军建设上。
遥想后世西班牙独占新大陆的贸易,就能够让整个王室奢靡了上百年,现在四海商会的规模比西班牙更庞大,在这样的利润支持下,才能有海军二十年跨越式的发展。
两个月时间,整个新青州已经大变样了,原来的木质栈桥,因为耐用性问题,还有大船停靠不够方便,已经开始逐步地改成石制码头。
码头上从大陆运过来的各种起重装备,也被一一安装竖立起来,从观感上来说,徐明初一看,还以为这是大明的某个小港口,设施布置都几乎一样。
只有码头上面那些工作的身影,在提醒着他,这里已经到了婆罗洲。
唐赛儿的部下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进行相应的热带作战训练,还要探索周边的环境,寻找矿产,所以码头上基本就是本土过来的工匠,一个人带着十几个工匠在工作。
飞燕号的到来,让码头上欢呼声一片,这几个月的时间,从各地被招募来的土著,已经看过很多不一样的船只,但是像飞燕号这么漂亮的,还是第一次,就连那些本土的工匠都伸长了脑袋,想要看清这艘舰船。
因为飞燕号不怎么需要考虑武器问题,这个世界上,目前它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些沉重的火炮只会拖慢它的速度,所以只安装了几架自卫的弩炮,没有了长风号那种炮窗,整艘船的侧面都协调美观了不少。
哪怕是什么都不懂的土著,都要打内心称赞一句,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