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称帝的舆论氛围,武则天及其支持者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行动。武承嗣命人伪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并将其进献给武则天,声称这是上天的旨意,表明武则天乃天命所归。法明等人撰写《大云经》,宣扬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成为天下之主。这些举措巧妙地利用了当时人们对宗教和祥瑞的迷信心理,为武则天称帝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在民间和朝堂上营造出一种武则天称帝是顺应天意的舆论氛围。
同时,武则天大力提拔支持她称帝的官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她鼓励告密,设立铜匦,接受天下臣民的举报。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反对势力,但也导致了社会的恐慌,许多无辜者受到牵连。她重用酷吏,如周兴、来俊臣等人,这些酷吏为迎合武则天,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手段有效地压制了反对声音,进一步巩固了武则天的统治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称帝过程与武周政权的建立
公元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上表,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随后,百官、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六万余人纷纷响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劝进”浪潮。在这看似众望所归的形势下,武则天顺应“民意”,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政权。这一事件标志着武则天正式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开启了女主当政的新时代。
建立武周政权后,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举措。在制度革新方面,她对官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增设官职,调整机构职能,以适应新政权的需要。她创立的殿试制度,让皇帝能够直接选拔人才,确保了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使得选拔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皇帝的统治需求;武举制度则为武艺出众的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为国家的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通过这两种制度得以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在文化政策方面,武则天大力推崇佛教,将佛教的地位提升在道教之上,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佛像。其中,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便是在她的支持下修建而成。这座佛像规模宏大,造型精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成为了武则天尊崇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她积极支持文学和艺术创作,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在她的倡导下,诗歌、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武周时期的统治与影响
(一)政治方面
武则天持续打击李唐宗室和关陇贵族,削弱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打击门阀势力,武则天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格局,为新兴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于中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她通过殿试和武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狄仁杰以其公正廉明、智慧过人而闻名,他在担任宰相期间,秉持公正,不畏强权,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化解危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姚崇和宋璟则在唐玄宗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