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那长叹一口气又是咋回事儿呢?”
岐伯笑了笑:“这事儿啊,其实跟人的心情有关系。你想啊,这胆和胃都不高兴了,那人的心情能好吗?肯定不行啊!所以啊,这人就可能老爱长叹一口气,感觉就像是心里头有啥事儿放不下似的。”
黄帝一听,乐了:“哈哈,岐伯,你这解释得真有趣!那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咱们中医有啥好办法呢?”
岐伯说:“有啊!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对吧?既然这问题是出在胆和胃上,那咱们就从这俩家伙入手呗。首先啊,咱们可以扎扎足三里这个穴位,足三里啊,那可是胃的‘好朋友’,扎了它呢,就能让胃高兴起来,不再那么反抗胆汁了。”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嗯,有道理!那胆呢?咱不管它了?”
岐伯说:“哪能不管呢?不过啊,咱们得换个方法。你想啊,这胆要是有了邪气,咱得把它赶出去啊。咋赶呢?咱们就刺刺少阳的血络,这样就能把胆里的邪气给闭住了,不让它再乱跑。然后呢,咱们再根据实际情况,调调虚实,把邪气给去掉,这不就完事儿了吗?”
有一天,黄帝老爷子突发奇想,决定考考手下的医官们:“嘿,各位爱卿,朕今儿个有个疑惑,想听听你们的真知灼见。你们说说,为啥有的人吃饭喝水都跟吞了个秤砣似的,咽不下去,感觉胸口像被大石头堵住了一样,难受得紧?这邪门的事儿,到底是咋回事呢?”
众医官一听,心想:这黄帝又开始琢磨起人体这台复杂机器来了。于是,一个个正襟危坐,准备好好给皇上上一课。
这时,一位机智的老中医缓缓开口,带着几分幽默说道:“皇上啊,这事儿啊,其实不复杂,咱们得从胃脘说起。胃脘啊,就像是个中转站,食物到这里得排队等着消化。但要是这地方被什么‘不速之客’给占了,比如说,吃多了油腻,或者心情不爽导致的气滞,那食物可就遭殃了,堵在那儿,上不能下,下不能通,自然就感觉胸口闷闷的,像被人掐住了脖子。”
黄帝一听,眉头一挑:“哦?那这位‘不速之客’要是赖在上脘或者下脘,咱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老中医微微一笑,故作神秘地说:“皇上,您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医啊,讲究的是‘疏通’二字。要是这‘不速之客’在上脘,咱们就来个‘抑而下之’,想象一下,您手里拿根银针,轻轻那么一刺,就像给食物大军开了一扇后门,让它们绕道而行,直接冲下去,这不就通顺了吗?至于下脘嘛,咱们就来个‘散而去之’,意思是用银针轻轻拨动,让那些堆积的气啊、湿啊,像散了场的观众,各自回家去,不再凑热闹。”
黄帝听了,哈哈大笑:“妙哉!妙哉!原来针灸还有这等妙用,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爱卿,你这解释虽然生动,但朕还是想听听,这背后的中医理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老中医一听,知道黄帝是真的来了兴趣,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一段生动有趣的讲解:
“皇上啊,咱们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胃脘这个地儿,属于脾胃系统,脾胃属土,是后天之本,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但是,土也需要水的滋润,火的温暖,才能保持生机。如果这水多了,就成了湿气,火少了,就成了寒气,土就容易板结,食物自然就不容易通过。”
“所以啊,这饮食不下的毛病,很多时候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太重,或者寒气太盛,导致胃脘这个中转站变得拥堵不堪。咱们针灸呢,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的运行,让湿气散去,寒气退去,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就像给一台机器做做保养,加点润滑油,让它运转得更顺畅。”
“至于上脘和下脘嘛,它们就像是胃脘这个中转站的两个关卡。上脘靠近食管,要是这里堵了,食物就下不去;下脘靠近小肠,要是这里堵了,食物就积在那里,消化不了。咱们针灸治疗,就是要找准这两个关键点,该疏通的疏通,该调和的调和,让食物大军能够顺利通过,恢复正常的饮食秩序。”
黄帝听完,连连点头:“原来如此,真是涨知识了!看来,咱们中医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啊!”
众医官一听,也纷纷附和:“是啊,皇上说得对!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咱们还得继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黄帝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地问岐伯大:“岐伯啊,你说说,为啥有人小腹会又痛又肿,关键是想撒尿还撒不出来?这感觉,简直就是跟膀胱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憋尿大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