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篇第二十(二)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收获颇丰。他感激地对岐伯说:“岐伯啊,你可真是我的‘医学导师’啊!每次听你这么说,我都觉得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黄帝又接着问:“岐伯啊,我听说脾胃和经络也有关系啊?这是真的吗?”岐伯一听,立马来了精神:“那当然啦!脾胃和经络可是紧密相连的。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们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气血,再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处。”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原来这样啊!那要是脾胃不好,经络也会受到影响吧?”岐伯点了点头:“没错!脾胃要是出了问题,经络就会像失去了营养的树木一样,变得干枯无力。所以啊,要想经络通畅,脾胃得先健康起来。”

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又问岐伯:“那除了足三里,还有没有其他穴位能帮助调理脾胃呢?”岐伯想了想,说:“当然有啦!比如中脘穴、天枢穴、公孙穴等等,它们都是调理脾胃的好帮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帝一听,眼睛又亮了起来:“那快给我讲讲这些穴位吧!”岐伯笑了笑,开始了他的“穴位讲解大赛”。

先说中脘穴吧!它可是胃的“募穴”,就像是胃的“代言人”一样。它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你要是觉得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啥的,就可以按摩按摩中脘穴,它可是个“胃痛克星”哦!

再说说天枢穴吧!它可是大肠的“募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你要是觉得便秘、腹泻啥的,就可以找天枢穴来帮忙了。它就像是肠道的“指挥官”,能够调节肠道的蠕动,让你的肠道更加顺畅。

最后说说公孙穴吧!它可是脾经的“络穴”,能够沟通脾经和胃经,就像是脾胃之间的“桥梁”。它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你要是觉得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啥的,就可以按摩按摩公孙穴了。它就像是脾胃的“调解员”,能够让脾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黄帝有一天心血来潮,问岐伯:“岐伯啊,我这心里老是嘀咕,你说要是邪气跑到肾里头去了,会是个啥情况呢?”岐伯一听,嘿,这黄帝今儿个是咋了,咋对肾这么感兴趣呢?不过,岐伯可是个老中医了,对于这种问题,那是张口就来:“皇上啊,要是邪气真跑到肾里头去了,那事儿可就大了!首先啊,您会感觉骨头疼,就像被谁拿锤子砸了一样。然后呢,还会有种叫做‘阴痹’的病找上门来。”

黄帝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阴痹?这是个啥玩意儿?”岐伯慢悠悠地说:“阴痹啊,就是您感觉身上某个地方疼,但是呢,您用手去按,却按不到疼的地方,就像那疼痛会隐身似的。而且啊,您还会觉得肚子胀得跟个气球似的,腰也酸得跟要断了一样。还有啊,想拉个粑粑吧,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不仅如此呢,您的肩啊、背啊、脖子啊,都会跟着凑热闹,疼得您直哼哼。有时候啊,您还会突然觉得眼前一黑,就像被谁捂住了眼睛似的。”

黄帝一听,这邪气跑到肾里头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啊!于是赶紧问岐伯:“那咋办呢?有啥法子能治不?”岐伯微微一笑,说:“皇上啊,您别急,我这不是正要说嘛。要想治这病啊,咱们得用针灸。针灸您知道吧?就是用针往身上扎,把邪气给赶跑。”

黄帝点点头,说:“这个我知道,那你说说,要扎哪里呢?”岐伯说:“要扎两个穴位,一个是涌泉穴,一个是昆仑穴。这两个穴位啊,都是肾经的宝贝,能把肾里的邪气给赶出来。”

黄帝一听,眼睛就亮了:“涌泉穴?昆仑穴?听着就挺有劲的,快说说,这两个穴位都在哪儿呢?”岐伯一看黄帝这好奇宝宝的样子,就忍不住笑了起来:“皇上啊,您这求知欲可真是旺盛啊!行,我这就给您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