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病篇第二十一(一)

那平时咱们该怎么预防皮寒热呢?岐伯也给出了建议:首先啊,得注意保暖。别觉得天气好就穿得少少的,万一哪天突然降温了呢?所以啊,得时刻准备着应对天气的变化才行。其次啊,得加强锻炼。身体强壮了,病邪自然就难以入侵啦!再有啊,饮食也得注意。多吃点润肺补气、养血通络的食物啊,比如红枣、枸杞、山药、核桃之类的。少吃点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东西啊,比如冰淇淋、炸鸡、火锅之类的。这样一来啊,咱们的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啦!

黄帝闲来无事,就对着岐伯发起了牢骚:“哎,岐伯啊,我这心里老有个事儿过不去。你说这肌寒热,一犯起来肌肉疼得跟被揍了一顿似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岐伯一听,心里暗自琢磨:这黄帝又开始找茬儿了,不过嘛,谁让他是老大呢,咱得好好解释。于是,岐伯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黄帝啊,这肌寒热导致肌痛,其实里面的道理可深了。你想啊,肌肉一冷一热,它受得了吗?肯定得造反啊!这时候,不仅肌肉疼,毛发都跟着遭殃,变得焦枯焦枯的,嘴唇呢,也干得跟腊肉似的,一点水分都没有。最难受的是,想出个汗排排毒都不行。”

黄帝一听,瞪大了眼睛:“哎呀妈呀,这么严重?那咋办呢?”

岐伯微微一笑:“别急别急,我这不是正要说嘛。你得先给三阳经下面的穴位来点刺激,把淤血给放出去。三阳经啊,就是咱们说的手足阳明经和太阳经,它们可是负责给身体输送阳气和气血的大动脉。下面的穴位嘛,咱就说说现代穴位名称和位置吧,要不黄帝你记不住。”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行,你赶紧说,我这耳朵可竖着呢!”

岐伯接着说:“先说足阳明胃经吧,有个穴位叫足三里,就在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三寸的地方。你找找看,是不是有个凹陷?对,就是那儿。这个穴位啊,可是个万能穴,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啥都能干。给它来点刺激,淤血就能散去不少。”

黄帝一听,乐了:“哟呵,这穴位这么牛?那赶紧给我按按!”

岐伯翻了个白眼:“得了吧,黄帝,你现在又没病,按啥按?我这还没说完呢!”

黄帝嘿嘿一笑:“你继续你继续,我这不是激动嘛。”

岐伯接着说:“再说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吧,就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这个穴位啊,也是止痛的能手,还能治头痛、发热、咳嗽啥的。给它来点刺激,肌肉疼痛就能缓解不少。”

黄帝一听,又瞪大了眼睛:“这么神奇?那太阳经呢?”

岐伯说:“太阳经啊,咱就说说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吧。这个穴位在膝盖后面,腘窝的正中间。它是膀胱经的下合穴,也是四肢八大穴之一,治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啥的,效果杠杠的。给它来点刺激,淤血散了,肌肉也就不那么疼了。”

黄帝一听,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些穴位都挺有用的。那补足太阴又是咋回事儿呢?”

岐伯解释说:“补足太阴啊,就是给脾经加点料。脾经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给它加点动力,气血就足了,汗也就容易出来了。脾经的穴位嘛,咱就说说太白穴吧。这个穴位在脚内侧,大脚趾根儿后面那块凸起的骨头下面。它是脾经的原穴,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通经活络。给它来点刺激,气血就足了,汗也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