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一看黄帝这认真劲儿,知道今天这场“辩论”是躲不过去了,于是决定好好给他上一课,顺便也娱乐娱乐这位平时严肃认真的皇上。
“皇上啊,您这么想就有点儿片面了。咱们中医虽然讲究整体观念,但也得看具体情况嘛。就好比一个人,他先得了感冒(假设的原发病),然后又因为感冒吃不下饭,消化不良,肚子胀得跟孕妇似的。这时候,您要是还死盯着他的感冒不放,拼命给他发汗、解表,那他肚子胀的问题岂不是越来越严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帝一听,有点儿恍然大悟的感觉:“哦,你是说,这时候得先解决他肚子胀的问题,让他能吃得下饭,有力气跟感冒病毒抗争?”
岐伯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皇上说得不完全对。咱们治其标,并不是说不管他的原发病了,而是要找到一个既能缓解他当前痛苦,又不妨碍治疗原发病的方法。比如,可以给他开点儿消食导滞的药,让他的肚子先舒服点儿。这样,他心情好了,免疫力提高了,再治原发病就容易多了。”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哎呀,老岐啊,你这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不过,我咋觉得你这有点儿像是在给中医理论打‘补丁’呢?哈哈!”
岐伯一听,也忍不住笑了:“皇上说得没错,咱们中医理论就像是一部不断更新的软件,总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打打‘补丁’,才能更加完善嘛。”
黄帝笑得更开心了:“哈哈,老岐啊,你这人真有意思。不过话说回来,你这‘治标不治本’的理论,要是让那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中医迷们听见了,非得跟你急不可。”
岐伯耸了耸肩:“急就急呗,咱们中医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哪儿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而歪曲事实呢?再说了,咱们这‘治标不治本’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标本兼治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看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嘛。”
黄帝挠着头,一脸困惑地问岐伯:“岐伯啊,我有个问题想不通。你说那些先得病,后来又拉肚子的人,咱们治疗的时候,为啥总说要治他们的‘本’呢?这‘本’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是不是像找树根一样,得挖到最底下才行?”
岐伯一听,心里暗笑这黄帝真是接地气,连医学问题都能问得这么生动有趣。于是,他捋了捋长胡子,故作高深地说:“哎呀,陛下啊,这‘本’嘛,可不是什么树根,但找起来还真有点像挖宝。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施治,这‘本’啊,就是病根子,是那个让身体出问题的元凶。”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这么说来,得先逮住这个‘病根子小偷’,才能治好病人的拉肚子了?快给我讲讲,这其中的门道。”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中医小课堂:“好嘞,陛下,咱们就拿先病后泄这事儿来说吧。你想啊,一个人要是先得了感冒,头疼脑热的,后来又拉肚子,这拉肚子啊,往往是身体在自救呢,想把体内的邪气、毒素往外排。”
黄帝挠挠头:“自救?拉肚子还能自救?这听起来怎么像是身体在唱‘排毒神曲’呢?”
岐伯笑得胡子直颤:“陛下比喻得妙啊!不过话说回来,这时候咱们要是光治拉肚子,不给身体找到并解决真正的问题——比如那个引起感冒的风寒邪气,那就像是只堵住了下水道的口,没解决上游的污水问题,拉肚子还是会反复出现的。”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要怎么才能找到并消灭这个‘病根子小偷’呢?”
岐伯神秘一笑:“这就得靠咱们中医的望闻问切了。望,就是看病人的气色、舌苔;闻,是听声音、闻气味;问,是问病史、症状;切,就是把脉。这四步走完,基本上就能锁定那个‘小偷’的藏身之处了。”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听起来就像是侦探破案啊!那找到小偷后,咱们怎么对付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