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篇第二十六(二)

话说有一天,黄帝闲来无事,就琢磨起人体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病症来。他挠了挠头,自言自语道:“哎呀,这人体啊,真是复杂得跟迷宫似的,今天我就得好好问问岐伯,为啥有的人会突然晕厥,肚子还咕咕叫,浑身发冷,连上个厕所都跟爬山似的难呢?”

于是,黄帝召来了岐伯,一脸严肃地问道:“岐伯啊,我想知道厥而腹向向然(肚子咕咕叫,还感觉往里缩),多寒气,腹中榖榖(肚子咕噜咕噜响),便溲难(大小便不畅)的道理,你能给我讲讲不?”

岐伯一听,心里暗笑黄帝又犯起了好奇宝宝的毛病,但面上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黄帝啊,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这症状啊,得从足太阴脾经上找答案。”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足太阴脾经?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快给我细细道来!”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中医科普小课堂”:“足太阴脾经啊,它可是咱们人体里的‘后勤部长’,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给全身提供营养和能量。要是这条经络出了问题,那身体可就得闹意见了。”

“比如说吧,这厥证啊,就像是身体突然断电了一样,人一下子就晕过去了。为啥呢?还不是因为脾经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脑袋供血不足嘛!至于肚子咕咕叫,感觉往里缩,那都是因为脾阳不振,寒气入侵,肚子里的气血都冻得直打哆嗦,能不咕咕叫嘛!”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但又忍不住插嘴道:“那大小便不畅又是咋回事呢?”

岐伯笑了笑,继续解释道:“大小便不畅啊,这也是脾经闹的。你想啊,脾经是管运化的,它要是罢工了,那些该排出去的废物可就堵在身体里出不来了。所以啊,这厥证、肚子咕咕叫、浑身发冷、大小便不畅,都是足太阴脾经在跟你抗议呢!”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那咱得赶紧想办法解决啊!”

岐伯点了点头:“没错,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针灸足太阴脾经上的几个关键穴位。比如说啊,这隐白穴,它就在咱们大脚趾的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的地方。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脾经上的‘小太阳’,能温阳散寒,治疗各种肚子冷痛、拉肚子啥的。”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这么神奇?那快说说其他穴位。”

岐伯接着介绍:“还有这太白穴,它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脾经上的‘大管家’,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治疗腹胀、胃痛啥的都不在话下。”

“再来说说公孙穴,它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这个穴位啊,可厉害了,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能治疗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脾胃问题。”

“还有这商丘穴,它在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脾经上的‘小护士’,能健脾化湿,通经活络,治疗腹胀、便秘啥的特别有效。”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拍手叫好:“岐伯啊,你这中医课讲得真是生动有趣,我都忍不住想给自己扎几针试试了!”

岐伯一听,赶紧摆手:“黄帝啊,你可别胡闹!针灸这事儿啊,得找专业人士来干,咱们还是聊聊怎么预防这些病症吧!”

黄帝一想也是,便问道:“那咋预防呢?”

岐伯想了想,说道:“其实啊,预防这些病症很简单,就是要保护好咱们的脾胃。平时啊,少吃点生冷油腻的东西,多吃点温热易消化的食物;还有啊,别忘了多锻炼锻炼,让气血运行起来,这样脾经就不会堵啦!”

黄帝又犯嘀咕了:“哎,岐伯啊,你说我这喉咙干得跟沙漠似的,嘴里还热得跟吃了火鸡面没喝水一样,黏糊糊的,这是咋回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