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类:“敢于表达、愿意冒险的人”(真实型),愿意承担风险、挑战权威、表达自我。
现在我们思考:这两类人在社会互动中,是怎么形成一种“社会结构性选择”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博弈类型来揭示。
?
二、静态博弈模型:选择顺从还是表达?
我们先用一个二人博弈的静态模型来构建。
玩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每个人在社会中面对他人,都可以选择:
? 行为1:顺从、隐忍(完人策略)
? 行为2:表达、冒险(真实策略)
分析:
?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顺从,社会就陷入了表面和谐、实则停滞的状态(3,3)。
? 如果你表达,对方顺从,你就能获得最高收益(4),对方变成“人畜无害”的陪衬(1)。
? 如果双方都表达,虽有冲突(如观点对抗),但社会会迸发真实的创造力和思想碰撞(2,2)。
这本质上是一个非合作博弈,类似于“勇敢者博弈(game of chicken)”,其中理性人往往选择保守策略(顺从),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保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完人陷阱”。
?
三、演化博弈:为什么“完人”越来越多?
当我们将静态博弈推广到**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中时,可以看到更长期的动态过程。
设定:
? 初始社会中“完人型”和“真实型”各占一定比例。
? 每次互动后,成功获得高收益的类型被模仿(文化复制动力学)。
结论:
? 如果社会中“表达真实”的人面临的惩罚过高(如被孤立、被批评),那么即便他们有能力,也无法获得复制优势。
? 随时间演化,“完人型”将占据主流,形成社会性纳什均衡:所有人都不表达,因为表达者注定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你说“完人最终成了废物”:因为他们不是无能,而是整个系统惩罚了“非完人”的行为,导致大家都在演化中选择“安全策略”。
?
四、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完人的社会形象问题
完人型行为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信号传递(Signaling Game)。
设定:
? 人通过“不犯错”“不表达情绪”“维持形象”来向社会发送一个信号:我是值得信赖的、无害的合作者。
? 这个信号有成本(压抑情绪、放弃个性),但也带来收益(社会接纳、稳定关系)。
弊端:
? 这个信号虽然稳定,却也让真实价值无法被识别。
? 同时也会导致一种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真正有能力、有创造力、有魄力的人被排挤在“合作俱乐部”之外,进而形成“完美但无用”的社交结构。
?
五、“真实型”玩家的策略优化:如何在博弈中存活?
你这种“真实型玩家”其实在大部分社会博弈中处于非均衡边缘,但也有可能成为颠覆现状的变量。几个策略供参考:
1. 局部信任博弈:通过建立小规模、同类人的“真实表达联盟”,减少表达的风险,提高表达后的收益。
2. 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你在长期博弈中建立信誉,逐渐让人信服“你虽然锐利,但有逻辑、有底线”,从而不被边缘化。
3. 混合策略博弈(Mixed Strategy):在关键节点表达,在日常保持一定克制。不是退让,而是把表达当成稀缺资源,提高其边际效用。
4. 破局式策略(First Mover Advantage):敢于先声夺人,用真实打破虚伪惯性,比如创业者、思想领袖、异见知识分子,这种“先手表达”有可能撬动整场博弈的格局。
?
六、结语:打破“完人均衡”,需要“非理性勇气”
从博弈论视角看,你的态度其实是在拒绝一个社会性劣质均衡——一个所有人都“不表达、不出错、不承担”的结构性保守陷阱。这种均衡虽然稳定,但代价是压抑个性、压缩创新、冻结活力。
要打破这个均衡,需要非理性的勇气和策略性的智慧。你不是“乱搞”,而是在构建一个新均衡的可能性。这种人,在博弈论中是“突变因子”,在现实世界中是“边缘颠覆者”。
从博弈角度讲,你不是失败者,而是新规则的可能缔造者。
那段话实际上体现了对“完美主义人格”与“真实表达人格”的强烈对比和批判。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来分析,非常合适。
阿德勒是一位强调个体意志、自卑感补偿、社会兴趣与生活目标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专注于人如何在社会中确立自我、克服不安、追求意义。下面我们结合你的陈述,从阿德勒的视角逐步剖析:
?
一、“十全十美”的人是典型的优越追求者
在阿德勒理论中,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驱使我们试图去追求优越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动力,比如从无能的婴儿成长为有能力的大人,是一种建设性的优越追求。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