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孔子学生之一子路的故事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169 字 16天前

子路晚年出任卫国大夫。卫国政局混乱,子路为忠于国君,不愿逃避,最终在政变中被乱军杀害。临死前,他仍束带整齐,持剑而战,体现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路闻乱,将赴之,曰:君子死而明不朽也。”

这种视死如归的忠勇,被后世称为“儒侠精神”的典范。

?

三、思想与修养:以勇为本,趋向仁德

虽然子路以“勇”着称,但在孔子的长期教诲下,他的思想逐步向儒家的“仁”之大道靠拢。

1. 对“仁”的追问

在《论语》中,子路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例如: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告诫他,侍奉君主要真诚不可欺,同时在适当时刻敢于进谏。这是对子路“刚”与“忠”两种性格的融合与引导。

孔子还特别警告子路:

“好勇疾贫,乱也。”

意思是好勇而不能容忍贫贱,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孔子对他的教导重在平衡他的刚勇之性,引导他走向仁德之路。

2. 修身慎行,逐步内敛

子路在师从孔子的过程中逐渐从粗野走向成熟。他从一个横行乡里的勇士成长为一位讲求礼法、忠诚尽责的士大夫,体现了儒家教育“因材施教”的成果。

?

四、仕途与政治实践:卫国大夫,忠烈之臣

子路在孔子生前后期出仕卫国,担任司寇(执法官,相当于今之司法部长)。他重视法律与道德并行治理国家,注重惩恶扬善,执法严明,深受百姓敬仰。

但在政治斗争中,他未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局势。最终因卫国国内权臣乱政,他为护卫国君忠烈殉职:

“子路闻政变,即赴之。被围,手执长戈死于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