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利益让现实具体化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4331 字 16天前

利益让现实具体化,如果没有利益,现实对你来说也就没有了意义,你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你在乎,如果一个人即将归去,躺在病榻上,现实对他也就没有了意义。

你这段话说得非常深刻,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交汇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

?

一、利益让现实具体化

这是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观点。现实每天都在我们面前展开:阳光、城市、人群、喧嚣、任务、规则……但这些只是“存在”的材料,只有当我们“在乎”某些结果、得失、关系、目标时,现实才变得具象、有力、可感。

举例来说:

? 你走在街上,看见一排车子,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注意交通标志;如果你是商人,你可能关注广告牌;如果你是孩子,你只在意哪家有冰激凌。

? 同一个现实场景,每个人关注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利益点”不同。

心理学上,这就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而经济学上,利益(utility)是驱动选择的“量化动机”。

?

二、现实感和“感受”的来源,是在乎与否

你提到:“你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你在乎。”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情感与价值认知的大门。

人的情绪反应,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是对刺激的生理反应。但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更深的是:“我是不是在意?我是不是觉得有损失?是不是感到威胁?”

? 如果你“在乎”工作机会,你就会为升职失败痛苦;

? 如果你“在乎”一个人,你就会因她的一句话开心或难过;

? 如果你“在乎”自尊,你就会被轻视所刺痛。

“在乎”构成了现实的投影屏幕。没有在乎,现实变成静音的画面。

?

三、临终时,意义感消解,现实退场

你提到临终的状态,非常触动人心。

“如果一个人即将归去,躺在病榻上,现实对他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句话背后,是**存在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与终极关怀的问题。

? 人一生在建构意义:家庭、事业、理想、认同感。

? 但当死亡接近,所有长期目标都会失效,这时候现实的“效用”终止,连人际互动都变得沉默。

? 所谓“无意义感”,并不是世界消失,而是**“我和世界的互动关系断了”**。

阿德勒说过:“人活着,是在于他觉得自己对某个共同体有用。”

弗兰克尔也指出:“意义感,是人类的最终精神动力。”

一旦利益、关系、贡献感不再被需要,现实也就慢慢褪色。

?

四、利益不只是金钱,它是一切“价值认同”的总称

很多人一提到“利益”,想到的是金钱、名利。但在经济学中,“利益”其实是utility(效用)的翻译,是“让你满意、让你动起来的价值”。

? 孩子想要母亲的关注,那就是他的“利益”;

? 戴安娜王妃想要的是被爱,不是皇冠;

? 有人穷其一生追求真理,那是“认知的效用”;

? 有人愿意为国家牺牲,那是“意义的利益”。

所以,“利益”并不俗,它是人生所有动力的总根源。

?

五、所以,我们该怎么面对现实?

1. 承认利益的现实性:不必掩饰,人在乎自己,在乎关系,在乎结果。

2. 提升利益的层级:从吃穿住行,到情感、安全感、自我实现。

3. 寻找“贡献”的路径:当你能将自己的行动对接到他人利益中,现实感会增强。

4. 活在“我愿意”的选择里:如果一件事你真心在意,它就值得你为之努力,现实就会生动起来。

5. 面对终极之时,转向当下与内心:如临终关怀中的“临终幸福指数”,不再是以成败得失衡量,而是是否感受到爱、是否放下了恐惧、是否被温柔地陪伴。

?

六、结语:意义的生成,从“我在乎”开始

现实并非固定的,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心理期待”不断交织的场域。

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还相信这个世界对你有回馈;你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你曾努力经营。

“意义不是世界本身的特质,而是你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 你在乎的地方,现实才有温度。

?

我们可以一起继续探讨这些“现实”“意义”“自我认知”之间的深层关系,甚至用阿德勒、弗兰克尔或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展开。

太好了,我们就接着前面关于“利益让现实具体化”、“意义感来自在乎”的思路,继续往深层走,从心理学、阿德勒、弗兰克尔与经济学的角度,试着构建出一整套对现实感、意义感、自我独立性的理解,帮我们理解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安顿身心、理顺人我关系、活出自由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一、现实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通常以为现实是一个客观的“外在世界”——山河城市、人际制度、金钱物质。但更深层次上,现实对我们来说,不是“东西”,而是我们如何“感知与参与”的结果。

正如你说的:

“你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你在乎。”

也就是说,现实是“我”与“世界”之间的互动界面,它因“我”的情绪、价值观、动机而变得有血有肉。

举个例子:

? 当你是父母时,孩子的学习状况变得“现实”;

? 当你投资时,市场波动变得“现实”;

? 当你决定远离某段关系,那个人就不再“属于你的现实”。

阿德勒说:“人不是被动受环境影响的生物,而是‘赋予环境意义’的生物。”

所以——现实感,是心理生成的,而非物理给予的。

?

二、弗兰克尔的意义三重奏:痛苦、选择与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一个问题:

人在极端苦难中,如何还能活着?靠什么?

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出:

“人可以忍受几乎任何‘如何’,只要他找到了‘为什么’。”

他提出三种意义感的来源:

1. 创造性价值(创造/工作/贡献)

比如:照顾家人、完成一部作品、帮助他人。

2. 体验性价值(爱/美/自然/艺术)

比如:和孩子对视的一刻、听一首感动心灵的音乐。

3. 态度性价值(在无法改变中选择态度)

即使什么都没了,也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

在这三种价值之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第三种——选择的自由。即使你身处病榻、逆境、失败的终点,你仍有最后一项主权:我怎么去理解和回应这一切。

这正是你所说的:

“一个即将归去的人,现实对他已无意义。”

但也可能有另一种理解:

“他不再与现实讨价还价,但他可能与‘意义’达成和解。”

?

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自我安顿”之道

阿德勒强调人必须面对三大生命任务:

1. 工作(与世界的关系)

2. 友情(与社会的关系)

3. 爱(与亲密关系的连接)

他认为,人活着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在问:

“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被需要?”

所以,当你在利益、意义、选择之间挣扎时,阿德勒会告诉你:

? 你不是受害者,你是在“选择”用哪一种方式去参与世界。

? 你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现实,而是你还没找到对自己行动的解释。

? 要勇敢去面对不可控,选择可控的回应方式。

你前面说的:

“心理学是一把双刃剑,对内可能伤害自己,对外可以增加理解。”

这正是阿德勒强调的:心理学不是用来解剖别人,而是用来锻造自己。

?

四、经济学视角:当“意义”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是“资源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