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犯罪的心理就是证明社会对他的亏欠,而缺乏社会兴趣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421 字 16天前

? 将犯罪行为合理化:比如认为偷窃是“拿回本属于自己的”,诈骗是“对不公社会的报复”。

这就是犯罪心理中常见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

将犯罪行为重新包装成一种“正义的伸张”,从而减轻内疚感,甚至为自己感到骄傲。

这种心理机制非常危险,一旦形成,就会不断自我强化,最终使人完全脱离正常社会规范,甚至变成惯犯、恶性犯罪分子。

三、社会共赢与自我努力:积极人格的出路

与犯罪者不同,另一类人,即便经历了相似的挫折,也能选择积极应对。他们意识到:

? 社会确有不完善,但自己仍可以通过正当努力获得成长机会。

? 法律固然不完美,但道德、公约、社会信任是可以互补的。

? 与人合作,构建正向关系,比孤立对抗更能带来持久利益。

他们的发展路径是:

? 以自我提升为主轴:不断学习技能、提升认知、锻炼情绪管理。

? 以合作为核心策略:在合作中获得资源、信任与成长。

? 以共赢为最终目标:明白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息息相关。

努力与合作,才是一个人真正与社会达成和解的方式。

他们也许也看到社会的缺陷,但不会陷入抱怨,而是把目光投向**“在这个不完美世界中,我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这是一种积极而有力量的生存哲学。

四、法律、道德与社会公约的三重保障

正如你提出的,社会并不是完美的,仅靠法律也无法维系一个健康社会。真正支撑社会运行的,是三层次的规则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 法律(Law)

?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制定明确可执行的规则。

? 但立法与执法存在滞后性与局限性。

2. 道德(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