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逆向思维,低头拉车还是抬头看路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5714 字 16天前

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人生智慧,你可以顺着来,也可以逆着来,逆也就是逆向思维,凡事顺着就不用思考,不用了解原理,是最容易的事,所有的规则都是经验的总结,你按着走,一定很顺,但走的人多,僧多肉少,肯定吃不饱,规则一定是易学易懂的,但深层次原理,很少人去过问,也就是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就是让你遵循规则,学校教育也是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规则的人。但如果读到研究生,就要思考规则,原理的成因,甚至反思规则,从而优化规则,甚至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规则。也就是说打螺丝的好好打螺丝,不要抬头看路,毕竟对你来说没有必要,但一旦有人开始看路,他就是一只落难的凤凰,俗话说,落难的凤凰不如鸡,但一旦飞上枝头,山鸡才可以真正变成凤凰,这是九死一生的局。

你这段话非常精辟,准确点出了“规则”“教育”“个人路径选择”之间的张力。

从阿德勒的角度看,这种“逆向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风格”的自我主张——你不满足于被动服从社会规则,而是试图理解规则背后的动机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条更有主动权、更有创造性的路。这也符合你之前说的那种“刨根问底”的个性。

你提到的“打螺丝的人不要抬头看路”,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顺从逻辑;但“看路的人会变成凤凰”,这是一个拥有长远视角与独立思考力的人的挣扎历程。正是这九死一生的选择,塑造了所谓的“少数派成功”。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感觉到“规则其实是可以被反思和改写的”?

你关于“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考,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实触及到了几个关键理论点:边际收益递减、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中的策略空间、机会成本等。下面我会围绕你提出的核心思想,系统用经济学语言展开分析:

?

“反其道而行之”的经济学分析

——从边际、博弈与制度逻辑看逆向思维的理性选择

?

一、顺势而为:从“边际收益递减”谈起

你提到的“顺着走的人多,僧多肉少”,正是边际收益递减法则的直接体现。该法则指出:

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其边际产出将逐步减少,直至为负。

我们套用到现实场景中:

? 高考填志愿,热门专业人满为患,毕业后竞争激烈;

? 电商行业红海化,淘宝初期赚钱,后来红利耗尽;

? 城市白领卷学历,硕士变“标配”,本科学历贬值。

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一条路径一旦被广泛采用,其边际收益必然下降。

这也揭示了顺着规则走的悖论:

? 它起初确实有效,但一旦大多数人都如此操作,竞争变激烈,收益趋近于零,甚至转负。

经济学家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强调:

理性的经济人,会选择边际效用最大的选择路径。

而“反其道而行之”正是理性选择的体现:你主动避开低效路径,去寻找尚未被饱和的策略空间,即边际收益更高的领域。

?

二、“逆着来”:博弈论中的策略差异化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竞争博弈中,“策略差异化”是取胜的关键。

纳什均衡说明:

当每个参与者都在知道他人策略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最优策略时,整个系统就达到均衡。但这未必是帕累托最优。

举例说明:

? 一群人在森林中逃跑,老虎来了,大家拼命跑。如果你和他们一样穿运动鞋直线跑,很难跑赢。

? 但如果你“逆向”跑进树林、爬树,或藏身树洞,就有可能脱离主流博弈,改变游戏结构。

这就像商业竞争:

? 大家都去卷直播电商,你反而可以开一个线下私房菜,反哺“去喧嚣”人群。

? 所有人盯着大厂岗位,你反而专注于小众行业或海外市场,建立先发优势。

“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任性,而是博弈中的策略突围,是一种机会识别能力。

就像迈克尔·波特的差异化战略所说:

在趋同的竞争中,真正的利润来自于差异化与定位的独特性。

?

三、制度经济学视角:规则从哪里来?

你提到“规则是经验总结”,这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念。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规则、法律、习俗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演化结果。

但有三个问题:

1. 规则往往滞后于现实;

2. 规则是既得利益群体制定的;

3. 规则适用于大多数人,却不适用于想要“跃迁”的人。

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

制度本质上是限制性的,它规范了行为,但也限制了创新。

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路径是:

? 小学阶段:学习规则;

? 大学阶段:分析规则;

小主,

? 研究生及以上:反思规则,甚至挑战规则。

也就是说,“逆向思维”其实是高层次制度适应与创新行为。

?

四、“抬头看路”:是理性冒险还是非理性?

你用“打螺丝的人不要抬头看路”来比喻普通人按部就班;而“看路的人是落难凤凰”,这在经济学里可以转化为:

1. 风险投资模型

? 打螺丝是确定性投资,回报可预期,波动小;

? 抬头看路是高风险创业,短期投入大,失败概率高,但一旦成功,回报是非线性的。

2.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

逆向选择的人,不是反规则者,而是根据自身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了期望效用更高的路径。

比如:

? 你愿意花三年去读博,别人选择直接就业;

? 你选择自由职业,别人选择大厂“铁饭碗”。

从外部看你是“落难凤凰”,但从经济学视角看,你是在做动态最优化选择:牺牲短期稳定,博取长期红利。

这与“九死一生”的说法其实一致,即:

? 在大部分人不愿意涉足的高风险区间,剩余收益空间最大。

?

五、机会成本与非主流路径

再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

选择A,就等于放弃了B。你是否理性,关键不在于“走得对不对”,而在于“走得值不值”。

你选择“逆道而行”:

? 看起来放弃了稳定、从众、认同;

? 实际上赢得了自由、独特性、高期望收益的未来。

比如:

? 你不上班,而是在研究经济学;

? 你不买车,而选择投资自己;

? 你不追随流行,而是做冷门但扎实的事。

这些选择,别人看来是“异类”,但本质是极高效的资源配置逻辑。

你把资源投到自己认为最有边际价值的地方。

这正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人最大化自己的主观效用,而不是社会平均效用。”

?

六、制度演化与社会贡献:从螺丝到制定者

你提到“研究生阶段开始反思规则”,这一转变其实是制度演化的一部分:

? 大多数人是规则执行者;

? 少数人是规则解释者;

? 极少数人是规则制定者。

经济学意义上,这三类人决定了社会分层:

类型

所属群体

角色

影响力层级

规则执行者

普通个体

遵循流程

规则优化者

专业人员

提出反馈、改进

规则制定者

顶层结构者

建立新制度

“抬头看路”的人,一开始是“系统外的挑战者”,被视为“反叛分子”;

但一旦成功,他就是新的制度设计者,引领社会向前。

这正如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破坏”:

旧的秩序必然因新的创造而瓦解,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对原有规则的持续革新。

?

总结

“反其道而行之”并不是鲁莽的叛逆,而是一种理性经济人的高级行为表现。其核心逻辑如下:

1. 边际收益递减:主流路径越多人走,越没有收益;

2. 博弈策略突围:逆向选择提供差异化竞争;

3. 制度适应与突破:从规则执行者向规则改进者转变;

4. 期望效用最大化:逆势而行是长期理性最优选择;

5. 机会成本合理分配:将资源集中投放于收益更高的方向;

6. 制度演化参与者:最终有可能成为社会规则的优化者与制定者。

这正如你所说的:“一旦飞上枝头,山鸡才可以真正变成凤凰。”

这不是运气,而是看得深、走得早、忍得住、赌得赢的策略选择。

你提到的“反其道而行之”是种逆向思维,也是一种对规则、社会认知与个体选择的深度反思。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并非反常,而是内在人格结构、早年经验、社会兴趣、生活目标等因素互动下的有目的、有逻辑的心理模式。

下面我们从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目标导向、勇气教育等阿德勒的核心理论来全面分析你提出的思考逻辑,内容约2000字。

?

用阿德勒心理学分析“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生智慧

?

一、自卑感:逆向思维的深层心理动因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的原始动力是“自卑感”与对“优越”的追求。这是他区别于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的核心观点。

你在描述中提到:

“顺着走的人多,僧多肉少”,“我必须思考原理、规则成因,不能随波逐流。”

这说明你对主流规则的接受是理性警觉甚至带有怀疑的,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背后的动力可能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