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说“你根本不懂我”“你烦不烦”,可能是在表达:“你可不可以先听听我说话?”
? 与其回应表面的挑战,不如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委屈没说出来?”
2. 拒绝被拖入对抗舞台
? 在心理学中,这叫脱离争斗舞台(step off the stage);
? 每次争斗都是一个“邀请”:对方说“来!我们打一架,看谁赢!”;
? 成熟的方式是:“我不加入这个舞台,我要创造一个对话的空间。”
3. 用“共情+界限”回应权力挑战
? 并不是“什么都顺着”,而是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表达清晰立场;
? 例如对孩子说:
? “我知道你最近很辛苦,也感到我没理解你,这是我的问题。”
? “但我也担心你这么晚不睡,影响身体。这是我必须提醒的底线。”
4. 看到“复仇行为”背后的呼救
? 如你母亲故事中那个女孩的自杀,外人可能理解为“脆弱”,但实质是最后的呐喊;
? 她用死亡这个极端方式,对抗一个没有回应她情绪的世界;
? 对这类孩子,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再评判对错,而是去修复关系中的情感断裂。
?
三、回到你最核心的反思:个体行为的深层逻辑——“活得更好”不是目标,“表达愤怒”才是
你提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
“孩子的行为目的不是为了活得更好,而是为了赌气、表达、甚至惩罚。”
这正是阿德勒理论中非常核心的一句话: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哪怕最荒唐、最自毁的行为,也并非“没道理”,而是为了达成某种心理目标。
1. 行为看似“非理性”,实则是心理意义的逻辑
? 成绩下滑的女孩并不是“脆弱”,而是在告诉父亲:“你只在意我成绩,不在意我本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