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失控后双方都感到挫败。
干预建议:
? 提供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决策);
? 避免正面冲突,转向合作;
? 强化“你是有能力的,但我们需要共同负责”的沟通方式。
?
第三阶段:寻求报复(Revenge)
特征:
? 说伤人话、毁坏物品、社交攻击、撒谎、冷漠;
? 行为背后的信念是:“我被伤害了,我要让你也痛苦”。
心理动因:
? 深层的羞辱感、自我价值丧失;
? 对之前的被忽视或被压制的反应,情绪主导行为。
家庭或教师反应:
? 感到受伤、愤怒、沮丧,甚至放弃关系;
? 教育者可能失去同理心,开始“标签化”。
干预建议:
? 尽量不中断关系,不“还击”;
? 表达理解其痛苦,但不接受报复行为;
? 帮助其恢复尊严,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
?
第四阶段:自我放弃(Display of Inadequacy)
特征:
? 表现为放弃努力、冷漠、学业或行为退缩;
? 常说“我不行”、“没用”、“反正我也学不会”;
? 信念是:“我没希望了,我最好不要再尝试”。
心理动因:
? 经历了长时间失败或被否定;
? 自我价值体系彻底崩溃,不再渴望归属。
家庭或教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