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无限供给会招致怨恨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365 字 6天前

? 你变了,你不爱我了,你对我不好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从未建立“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因此一旦供给中断,他们不知所措,只能将愤怒转向外部。

?

三、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稀缺性、边际价值与“免费陷阱”

从经济学来看,你这段话也有清晰的理论支撑:

1. 稀缺性创造价值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供给过于泛滥,人的边际感知会迅速下降。

就像免费水一样,没有人珍惜。可若一瓶水值100元,在沙漠中就会变得无比珍贵。

这说明:不是供给本身没价值,而是人们失去了对供给背后成本的感知。

2. 道德风险与免费行为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承担的后果很低甚至为零时,就会做出更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比如:

? 公共医院免费,反而有人去“占床位”;

? 免费软件,用户不珍惜,反而抱怨多;

? 一个总是无条件帮忙的同事,反被推着干更多活。

这种现象与“供给被视为理所当然”密切相关。

?

四、社会学角度:结构失衡与角色定位错误

1. 角色混乱:谁是给予者,谁是参与者?

在正常社会关系中,“给予”是基于互惠与共同参与的:

? 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但也培养孩子成为家庭的责任承担者;

? 职场中,经验丰富者带新人,但新人也承担一定产出;

? 公共服务中,国家提供福利,但公民也纳税履责。

但一旦变成单向供给,就会导致:

关系从“合作”变为“依赖”,从“互利”变为“索取”。

2. 社会预期扭曲:从感恩 → 应得 → 依赖 → 指责

你可以把这看作一种心理的“价值演变链”:

初期

中期

后期

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