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人怕入错行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247 字 3天前

你指出“小圈子的评价不等于真理”,这在社会学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无论是布迪厄的“资本结构”理论,还是曼库尔·奥尔森的小团体理论,都指出:

? 圈子是有内在规则和排他性的;

? 圈子是基于利益、地位、身份而不是基于真理形成的;

? 圈子的评价标准常常是“适应性”而非“道义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圈子中被高度认可,不代表他的人格有多高尚,只代表他行为与圈子的运行逻辑高度一致。

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一些思考深刻、人格独立的人反而“格格不入”;

为什么“有才有德”的人也可能“沉寂多年”;

为什么“人微言轻”而“权高者言重”。

这并非人格问题,而是社会博弈机制的结果。理解这一点,可以让我们不再把“被认可”误以为“为人正确”。

?

四、人格训练需要“心理学+博弈论+经济学”的三重维度

你提到高尚人格靠“读书、训练”而来,我非常赞成——但不仅是“读书”,更是要用结构化的理论工具,认识自己与世界的本质机制。以下是三种理论如何协助人格构建的思路:

1. 心理学:塑造人格内核

? 阿德勒:社会兴趣、自我决定、目的性行为

? 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自我一致性

? 荣格:人格的阴影、集体无意识、自性成长

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是谁”,不被情绪、欲望和他人评价淹没。

2. 博弈论:理解社会互动

? 纳什均衡:并非每种稳定状态都是“善”的;

? 囚徒困境:合作需要信任机制,不是单靠“道德”;

? 多轮博弈:建立声誉比赢一局更重要。

它们提醒我们,社会规则中并不总是鼓励善意,需要我们以策略化的理性参与,但不迷失本心。

3. 经济学:看清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