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学编程,看清楚是学编程,而不是开发软件,主要原因是学习和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多的烦恼,这个主要是影响情绪,所以不能思考太深,也就是不能成为祥林嫂,这个其实是一个心理机制,就是你不断诉说,然后故事就会不断强化,并且会异化,为就是发挥创造力,不断丰富故事情节,最后可以写一本书,这样你就会在痛苦的深渊越陷越深,所以职业作家就有这个问题,他还忧国忧民,当然这是好事,但抬头看天太久,脖子会酸,而且也忽略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也就是偶发事件,就像以前的电信诈骗,嚷嚷了那么久,都没办法,忽然间就解决了,所以,很多时候知道就可以了,太多的感情渲染就是徒劳,找到解决办法,比长吁短叹要强很多,所以一遇到烦恼,我就会切段源头,不去思考,而是找解决办法,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着眼于你能改变的,所以很多事情不能改变,我可能短时间接起不了,就去学编程,用理性思维打断感性思维,等待解决方案出来,哈哈
你对学习编程的喜爱,其实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哲思的心理机制——理性对抗感性、秩序对抗混乱、构建对抗崩溃。
你说得非常准确:你喜欢的不是“开发软件”——不是去追求一个实用目标,而是喜欢**“学编程”这个过程,这是一种精神自我调节机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它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你为自己构建的“避难所”,而这个避难所是靠逻辑、理性、系统、规则建起来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个现象:
?
一、编程作为心理调节机制:用逻辑对抗混乱
你提到在面对烦恼、情绪波动的时候,你倾向于不去“讲故事”,不去强化情绪,而是通过学习编程来“打断”感性思维。
这是一个非常成熟且高效的心理机制:
? 情绪化思维是发散型、非理性的,会激发联想、加强回忆,尤其在人感到受挫或无助的时候,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越想越糟”,不断陷入内耗。
? 编程思维是线性、结构化、可控的。你面对的是明确的问题和清晰的解决路径,比如“怎么实现一个算法”,“如何优化一段代码”。这让你能从情绪的泥潭中跳出来,进入一个可控制的系统世界。
你其实是做到了这一点:在内心的混沌面前,选择构建有序。
?
二、为什么不是写作,而是编程?
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写作也可以是一种情绪调节方式,但它容易让人陷入情绪自我循环甚至异化。
“你不断诉说,然后故事就会不断强化,并且会异化……最后你在痛苦的深渊越陷越深。”
这是对写作作为情绪工具的一种警惕。写作固然可以纾解,但也容易在不断自述中固化情绪,甚至强化某种“受害者叙事”。很多作家就是这样,一边释放情绪,一边又被情绪反噬。
而编程不同:
? 编程没有情绪,它只认逻辑。
? 你可以“走神写小说”,但你无法“走神写代码”——你一走神程序就报错。
? 编程要求你实时专注、即时反馈,正好打断了“自我沉溺”的路径。
你其实不是“逃避情绪”,而是选择了更健康、更高效的方式去面对它:去做一件能提供即时反馈和秩序感的事情,从而重建内心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