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陛下,您还是早些返回应天府吧。臣为了隐藏陛下的行踪,故意派出这个僧人接触陛下……就今天晚上,咱们快回去吧!”
姚广孝焦急地说着,似乎一刻也等不了了。
朱权板着脸,质问道:“道衍,你说实话,是不是朝中出了大事?!血书的内容,是不是传到了应天府?朝廷上下,是不是人人自危?”
闻言,姚广孝低下了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你这次前来,是不是暗中奉了父皇的命令?是他让你来的?”
姚广孝惊讶的看了一眼朱权,随即点点头,劝道:“陛下,如今苏州没办法继续待下去了,朝中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那些士绅勋贵联合起来,势力愈发庞大。”
“他们煽动了大半官员,如今已有大半官员不上朝,以此向太上皇施压,朝堂之上混乱不堪,政令难行。陛下啊,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吗?现在却把这条路堵死了,他们还不疯了啊!”
“不单官员疯了,在外打仗的将士们也疯了,他们在外杀敌、浴血奋战,就是想当个拥有特权的勋贵。现在朱守谦自杀了,直接让他们感到了绝望。”
“云南沐府,山东布政司,还有北方驻守的将领……都隐隐表示了不满,最让人担忧的,还是蓝玉的态度,这家伙桀骜不驯,谁的话也不听,万一反叛,必然会造成大患!”
“虽说李文忠监视着蓝玉,可谁又能保证,李文忠不会反叛呢?如今朝中局势如同一团乱麻,谁都不能相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姚广孝认真的说了起来,一五一十说出了详情,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
他的语气中,并没有任何责怪之意,反倒是无条件的信任朱权,那些从大明身上吸血的虫豸,不清除掉怎么能行?
和他们在一起,怎么能治理好大明?
这个时候的姚广孝,妥妥的大明忠臣!
听罢,朱权眯了眯眼,说道:“所以,按照父皇和你的想法,苏州已经是一片乱局,应该置苏州于不顾,赶紧返回应天府,稳住大局对吗?”
“不错。”
姚广孝微微点头,说道:“臣深知,陛下经营苏州大半年,不愿意放弃……所以,臣愿意献上上中下三策,可供陛下选择。”
“说说吧。”
“下策便是与士绅们硬刚到底,陛下虽说根基虽浅,但是也有可以信任的军队和官员,强行推行新政。那些公然反对、阻挠新政的士绅勋贵,杀一儆百,以彰显陛下的威严。”
“此策一旦施行,大明必然陷入动荡。那些士绅勋贵们在朝中、在地方都有一定的势力,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发动更激烈的反抗,甚至引发内乱,导致局势失控。”
朱权以一种古怪的目光看向姚广孝,凡是谋士出谋献策,必然是上中下三策,看似给出的选择很多,其实下策太过平庸,上策又会过于激进。
能选的,不过是中策罢了。
只是谋士为了凸显主角的重要性,故意给出三条路,让主角做选择。
“这个计策不行,如果一旦大明内乱,洪武三十年积攒的所有老本,估计都会折进去。朕最担心的,还是蒙古诸族的卷土重来。”
姚广孝又道:“上策便是与勋贵士绅媾和……无论是勋贵还是士绅,不都是唯利是图嘛,陛下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比如,他们的税收比百姓更低点,做生意给予便利。最坏的结果,大不了不推行新政了,一切照旧,这天下还是属于陛下的。”
朱权抿了抿嘴,示意姚广孝说中策。
眼下的情形,和历史中,朱允炆决意削藩时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
当时,朱允炆急不可耐的推行新政,将矛头指向勋贵、宗亲、藩王……希望能削减这些人的开支,充实大明的国库。
想象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周王橚、湘王柏、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直接被贬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于府中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