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山娃青年150集

刚到这儿,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好在有个远房亲戚帮忙牵线,认识了几个粮油批发商。可进货的钱从哪儿来呢?赵甲第愁得头发都掉了一大把。

正犯难呢,他堂哥赵甲保出现了。这赵甲保在山东粮油圈里也算有点人脉,跟供货商定了个规矩:从山东发货,有固定货源送货上门,一开始可以赊欠货款,一批押一批货,等后面卖出去了,再批交批结。靠着这层关系,赵甲第的粮油店总算是支撑起来了。

刚开始,店里生意也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赵甲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在店里转圈圈。有一回,他灵机一动,搞了个“买粮油送鸡蛋”的活动,嘿,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一下子就把顾客吸引来了,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如今,这店铺交到山娃和张锦程手里,赵甲第心里也满是期待。他拍着山娃的肩膀说:

“老弟啊,这店就跟我孩子似的,交给你俩,我放心。咱山东人实诚,做生意也得本本分分,有啥难处,言语一声,老哥能帮衬的,绝不推脱。”

山娃和张锦程连连点头,心里满是感激。打这以后,山娃业余时间就全扑在进货结账、管理财务账目上,按照进价精心制定零售价格,利润和张锦程五五分成。张锦程呢,整天守在店里,笑迎八方客,那老实厚道的模样,让顾客都觉着在这儿买粮油踏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粮油店红火了一阵子,由于山娃忙于工作,张锦程老实厚道,只能死守着在店里卖粮食,又因为在县城的街里,相继开了几家粮油店,买卖竞争的相当激烈。大米一斤差价只有三分钱的毛利,标准面粉销售量大一些,差价只有两分钱的毛利。

小主,

山娃为了开拓销售市场,绞尽了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无奈自己有工作,只能偷偷地在工作之余在暗地里操作。他让张哥摆摊在大门口外叫卖招揽客人,可是他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意到外面摆摊叫卖。山娃印刷了宣传彩页,让他去大街上发发宣传单,他推说自己看店顾不过来,抛头露面的事他也不愿意干。粮油店经营出现了危机,核算结账一个月下来,不但不赚钱,连房租费钱都不够。山娃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山城的初夏,阳光已经有了些许炽热的锋芒,却被山间缭绕的薄雾柔化,晕出一层朦胧的暖黄。风拂过,街边的洋槐簌簌作响,细碎的白花如雪花般簌簌飘落,给小城添了几分诗意。

就在山娃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去县城大东区兴隆县面粉厂,去催要劳资报表时,看见库房里堆满了麸子面。

山娃站在县城大东区,兴隆县面粉加工厂的库房前,眉头紧锁,眼神却透着股精明劲儿。他身形精瘦,皮肤因常年在外奔波被晒成了古铜色,此刻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贴在脸颊。他紧盯着库房里堆积如山的麸子面,心中思绪翻涌。这些麸子面是加工厂用麦麸子二次加工出来的,颜色暗沉发乌,质地看起来也颇为粗糙,像被岁月遗忘在角落的弃婴。

“这麸子面人能吃吗?”山娃扭头问一旁面粉厂的统计员崔婉婷。

崔婉婷身形娇小,面容清秀,扎着利落的马尾,听到问话,她微微抬眸,眼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说:

“能吃是能吃,就是面粉发黑,有点粗糙的感觉,价格便宜,标准面粉批发每斤两毛五,麸子面每斤一毛五,可就这低价也没人买呀。不过面粉吃着没问题,包饺子能包得住,煮的住;烙饼吃面也不牙碜,就是外观不好看。”

山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买了二斤麸子面,火急火燎地回到家中找张锦程。张锦程身形魁梧,比山娃略高一些,国字脸总是带着几分憨厚,此刻正坐在院子里修补着自行车轮胎,见山娃风风火火的模样,不禁放下手中活计,疑惑不解地问:

“老弟!你这是咋了?火急火燎的啊!”

山娃把面粉往桌上一放,眉飞色舞地说:

“张大哥!你会开电动三轮车嘛?能租用一辆电动的三轮车不?咱们拉着这麸子面下乡,卖给农村老百姓,按每斤两毛五卖,市场上标准面粉可卖到每斤三毛五呢,每斤便宜一毛呢,应该好卖!咱能购进麸子面每斤一毛五,按照两毛五卖出去,赚差价,一斤一毛钱毛利,多划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