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山娃青年153集

父亲赵明回到单位,又二次申报了两个女儿缩小了年龄后的档案和申请,经过一年多的层层审批,终于在1985年5月,山娃的两个妹妹转为了非农业户口。

父亲这次来信除了告诉山娃的大妹妹和二妹妹转为了非农业户口,还告诉他的二妹妹赵小花,在今年高考必须返回东北去考学,因为农转非以后,户口落在了父亲赵明那里,考学要在户口所在地考学,赵小花要提前在7月1日前返回东北去户口所在地考学。

所以,山娃按照父亲的要求,不得不安排二妹自己带着行李物品,在6月25日踏上了返回东北考学的旅途。

当她到了承德火车站,她又去看望了在承德市一中,上高中的弟弟赵小生,姐弟二人兴致勃勃的去承德离宫里面游览了一天。然后,目送二姐转乘去隆化的火车,再由隆化火车站转车登上了草原列车,经过两天两夜才到齐齐哈尔火车站下车,再转乘到库都尔火车站下车,几经周折到了父亲单位,见到了在那里读书上学的小妹妹小可和小弟弟三宝,赵明一家四口在东北团聚,赵小花一刻也不敢怠慢,积极准备参加1985年7月7日至9日的全国大考。

就在山娃安排了二妹妹去东北父亲那里考学的时候,在盛夏的兴隆山城,山娃妻子刘荣荣和三小姨子刘小敏,在运师傅的服装店里已经学徒半年多了,感觉基本上可以独立做服装加工了,就从运师傅那里分裂出来,姐俩自己在张锦程开的粮油店旁边,租了两间门脸房,一间作为服装加工门市部,另一间家人在一起吃住用。

自从刘荣荣和三妹一起开了“服装加工门市部”,单独起了营业执照和办理了税务登记,刘小敏主要以服装裁剪和收零活加工订单为主,刘荣荣主要以服装缝纫加工制作为主,姐俩配合默契,个体服装加工搞得有模有样,比在运师傅那里当学徒挣比例提成工资收入高多了,收入扣除所有费用开支,剩余的利润自然是姐俩五五分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服装加工门市部的营业,山娃一家也由张锦程租房屋,搬到了服装加工门市部吃住,这是在兴隆县城租房住的第二次搬家。

但是,没过多久,因为房东门脸房拆迁改造,又搬到对面北大街南侧的朱克淳家,他家也是临街的小瓦房,进门是厨房间,一家一半厨房间,西边是房东朱克淳居住,东边是山娃租用,靠着南侧窗户下面搭着火炕,火炕上铺着苇席。屋地靠北侧临街后窗户墙根摆放缝纫机、码边机和一个裁剪案板。在东屋里面还有一个半间的小套间,正好山娃一家人居住,外屋大间刘小敏居住。这是山娃在兴隆县城租房住的第三次搬家。

山娃一看外屋大间里有地方住宿,就把在半壁山老家剩下的母亲一人,孤苦伶仃的没人照看,接到了兴隆县城与外屋大间刘小敏一起居住。至此,半壁山的农家小院里,第一次空无一人了,把这个大家庭分化成了:在东北一个暂时由父亲照顾山娃的二妹妹考学、小妹妹和小弟弟上学的一个小家庭;又分化出山娃一家加上母亲的另一个小家庭。

不仅如此,又因为山娃的小舅子小柱很小就得了肾病,家庭居住在姚栅子北沟,生活环境艰苦,交通不方便,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不得不四处求医问药,为小柱治病。特别是刘小敏对小弟弟更是关心备至,疼爱尤佳,不得不接到兴隆县城来给他治病,吃住也落脚在了山娃租房的家里,暂时和三姐刘小敏一起居住在外屋大间里。这样一来,山娃一家三口住在里套间小屋,而山娃母亲、刘小敏和小弟弟三口住在外屋大间房里。一个临时拼凑起来两个家庭里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就靠着山娃的微薄工资、和妻子与三妹姐俩开的“服装加工门市部”收入,勉强生活度日。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山娃苦苦地在寻找着、赚钱的机会和生活的出路,但他又怕失去了铁饭碗,自己的劳资统计工作虽然工资很少,但每个月收入是稳定的。在工作之余,他的电大课程已经学习结束,一有时间就帮助在妻子的服装加工门市部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例如:他学会了机器码边、熨烫衣服、锁扣眼和钉纽扣等等技术手艺,有时晚上帮着打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