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乡试(二)

什么玩意儿?

林向安差点怀疑自己看错了,忍不住又确认了一遍,随即在心里哀嚎:

到底哪个考官出的题?

这不是纯纯的有病吗?

竟然要考生论证“国王带头搞对象有利于社会稳定”?

这话原本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劝齐宣王:您好色没关系,只要让百姓也能娶媳妇就行。

放在原文背景下,或许还能勉强算个道理。

但这年头,凡是进了考题,统统得和“治国”挂钩。

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竟然要把“好色”解释得正义凛然,还得从“王道”角度进行升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得多无耻啊!

林向安无语凝噎,深感科举考生的不易。

这不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

但无奈,考场如战场,讲究的是“知行合一”。

不管心里再怎么抓狂,手上的笔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行吧,那就来吧。

既然已经坐上了这艘破船,那就索性划得漂漂亮亮。

且看如何把这篇文章写得冠冕堂皇,让考官看了不仅点头称是,甚至还能心领神会,暗自称妙。

林向安叹了口气,提笔蘸墨,强迫自己收起满腹吐槽,沉下心来开始构思。

要论证“国王爱美女有助于治国”,关键就在于如何把“王如好色”与“与百姓同之”合理地联系起来,让这个论点显得既高尚又充满政治智慧。

承题部分要紧扣破题,进一步阐释为什么君王的“好色”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于国家稳定。

可以适当引用孟子的其他论点,比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此加强逻辑说服力。

毕竟,凡事讲个“与民同乐”,那就显得不是“纵欲”,而是“体恤民情”了。

思路理清后,林向安提笔,在考纸上稳稳写下:

“王者之好,非独宫闱之私乐,实乃风化之源。好色而能同民,犹春雨润物,不择高下而均沾也。”

翻译成人话就是:

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