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都是如此,更别说是豪帅、宗帅麾下的部曲、宾客!
吕布不怎懂农业,可他懂乱世人心。
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那么下面的吏士朝秦暮楚,底层的百姓得过且过,都不会沉心于生产。
生产再多的粮食,农人自己又能吃几口饱饭?
所以曲辕犁的出现,对吕布来说就是赵基会起名字,他喜欢曲辕犁这个名字,仅此而已。
非要细说,吕布只觉得这是赵彦乘机给赵基养名,也没什么好在乎的。
至于那趁机涨的五百户食邑,吕布也不在乎,只要别比他高就行了。
就算比他高一些也无所谓,吕布自己也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食邑规模,只要能一直压赵基一点点就行了。
不是吕布小心眼,保持食邑数量的领先,对中低层吏士来说有着决定性意义。
吕布不甚在意,天子更不会在意曲辕犁的意义。
百姓自己都不肯费心种粮,他堂堂天子累死在田野里,又能有什么意义?
天子如此,公卿、郎官们普遍都是如此态度。
出于礼貌客气,夸赞一下曲辕犁就行了,你难道真指望这些家伙会亲自扶犁耕种?
目前,曲辕犁也就在赵基麾下能发挥作用。
哪怕是袁绍这里,袁绍再重视,具体落实的时候也就那么回事。
袁绍治下的郡县,也就比袁术好一些,仆僮万余家的大姓比比皆是。
对这些大姓来说,为了提升那么点效率,去给仆僮、佃户配备曲辕犁,这个成本有些大。
乱世这么多年,土地的再分配都已优化完毕。
好田地都在大姓手中,目前兼并的仆僮、佃户也恰好够用。
实在是没必要去调整人地比例,优化什么结构。
赵基、赵彦还怕曲辕犁快速扩散,选在春耕前夕上表朝廷。
其实,各方势力,对这个东西的态度也就那么回事。
不像赵基这里,官府的收益与佃户耕种效率挂钩;军队的年俸也跟佃户的耕种效率挂钩!
田产收获等比例分成,要么一起过温饱日子,要么一起过紧巴巴的生活。
赵基这里上上下下的管理岗位,都希望佃户能发展生产力,恨不得亩产十石!
这是分配制度的差异。
其他势力旧有的惯性太大,很难调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