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他已经从朝堂上退下来,回到淮西养老。
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所以,李善长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但是,就在其他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李善长就已经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支持新政。
让所有人更加想不到的是,李善长竟然拖着六十多岁的身体去修河堤。
“不肖子孙!你们不去,我去!”
李善长训斥了自己那帮不肯去的子孙之后,竟然穿起雨衣,扛起锄头,往修筑河堤的工地而去。
大堤上,狂风骤雨,滚滚淮河发出声声令人心悸的咆哮,震得大堤都在微微发颤,李善长一路上数次险些栽倒,吓得后面跟着的李家人好一阵心惊胆跳,即便如此,李善长仍旧坚持去到抢修大堤的第一线。
到了那里,李善长别说是干活了,就是在风雨中行走都颇有些困难,在场的河伯所长连忙将他引到设在堤上的毡棚内。
很显然,李善长的到来对于筑堤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累赘。
但作为曾经淮西党的魁首,李善长这个行动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朝堂的时候,李善长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省宰相,又是国公,毫无疑问的文臣之首,而且又是以足智多谋见称,长袖善舞,淮西的文臣武将渐渐的就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后来因为胡惟庸的事情,李善长明哲保身,选择退出朝堂。
但退出了朝堂的李善长,影响力仍旧在。
没有人知道李善长明明已经退出了朝堂,为什么还要掺和到这一次的纷争之中,而且是站在皇上的这一边。
只有李善长心里清楚,现在的皇上和以前的皇上不一样了。
当初胡惟庸的事情,他现在想起来仍旧心有余悸,多少个不眠的夜里,他都在思考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越想越觉得恐惧,皇上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料到了所有一样,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计当中。
皇上怎么可能做到这般料事如神呢?
李善长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唯一能够想到的解释是,皇上的身后有一个不可揣度,神仙一样的人物。
这一次,皇上推行新政,反抗者只有死路一条。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善长虽然已经六十多了,但是还想做一回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