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就像一棵等待觉悟的菩提慧树,而心灵则如同一面高洁的明镜。
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地拂拭心灵上的尘埃,以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蒙蔽。
其中的“尘埃”二字,指的是世俗的欲望、烦恼和其他负面的情绪。
这首禅诗强调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明,不断去除心中的杂念和烦恼。
而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欲望,就是杂念烦恼,多想无益,需要去除。
同样还有六祖慧能的禅诗,立意更高了一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常人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都是假相,叫作色相。
实相才是真相,所以也叫真如。
真如也好,真相也罢,本质上都是无,因此也叫无相。
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凡尘俗物,以此自比那就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因此要无执着。
菩提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无觉无知,诸入不会。
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物可供人勤拂试。
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
“即”表示承认现象的存在,“离”则表示不执着、不固守这些现象。
认识到事物的现象(相),但不应执着于这些现象,而应该超越它们,认识到它们的空性。
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
“空”指事物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有”则指事物的存在和现象。
不执着于空和有这两种极端,空和有并不是完全分离,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首禅诗强调无相、无执着、内心的平静以及正确的认知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结合这两首禅诗的寓意。
不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欲望(能脉技术可以明示但有局限性)是杂念和烦恼无须多想。
在自身能力之内的欲望(魔力印记有全面性但需要隐藏)同样也无须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