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等国会组建起来以后,也放到国会上去讨论吧。”
郑凤台嘴里发出嘶的一声,皱眉道:“难道你们就一点都不需要儒生吗?”
他的家族虽然以经商闻名,但他本人却走过一段仕途,所以对儒学还是难以割舍。
反倒是李笃培和沈廷扬都显得很平静,没有丝毫要质疑李国助的迹象,
倒是让李国助很意外,毕竟他们两人也是儒生啊。
尽管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儒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跟欧洲的基督教是差不多的。
所以儒士跟教士的作用也差不多,与封建统治者是深度绑定的。
小主,
对于社会变革来说,他们与贵族一样都是阻力。
但只要改革策略得当,便可以把他们的阻力降到最低,甚至还能起到些许推动作用。
“李先生、沈先生,您二位对此有什么意见吗?”
李国助没有回答郑凤台,反而去问李笃培和沈廷扬。
李笃培和沈廷扬相视一笑,又转脸面对李国助,异口同声地道:
“我们没有异议。”
“那看来您二位都理解了我这样安排的用意,可否请二位帮我回答郑先生的问题?”
李国助诚恳地请求道。
他怕自己措辞不当惹怒了郑凤台,刚才他就差点反问后者,儒生有何用了。
如果是在大明搞改革,自然是绕不过儒生的,
但现在却是在南海边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属于工商阶层的政权,
再要把儒教那一套拉过来限制自己,那就是脑子有坑。
实际上,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那便是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明郑王朝。
对李国助这个穿越者来说,是前车之鉴,而对现在来说,还是没发生的事情。
本来明郑势力是有望成为荷兰那样的海洋贸易强国的。
却因为用了儒教那一套社会架构体系,导致权力无法和平更迭,
从郑经到郑克塽,都是经历了残酷的权力斗争才上位的。
可笑的是,郑克塽刚上位就直接投降了满清。
而儒教培养出的知识分子也并不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