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附议之人几乎占了满殿群臣的九成之数。
不对!
杨彪猛然一惊。
这小子,并非年轻气盛,而是早有打算!
他既然表了态,在外人看来,自然也就是杨彪的意思。
三公之一的杨彪都赞同了,还有谁会反对?
这样一来,自己再想一言不发也无意义了。
想到这,杨彪转过身,瞪了儿子一眼。
杨修连忙低下了头去。
杨彪心中暗想,那日张尘过府,修儿便说,若要杨家长盛不衰,必得仰赖张尘。
看来,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投靠张尘了。
也罢,修儿向有远见,为了杨家,就助你这回吧。
杨彪心下想着,转身向刘辩躬身一礼道:“陛下,臣附议。”
此话一出,在场几位老臣不由大惊。
“杨太尉,可要三思而行!”群臣中又站出一人,道:“陛下,臣以为,大将军功劳虽大,然人臣之礼不可废。陛下赐予财帛、官爵、食邑皆可,但万不可因此而乱人臣之礼!”
众人视之,乃车骑将军董承也。
“董将军此言差矣。”董昭言道,“昔年,萧相受此殊荣,未闻其废人臣之礼。董将军此言,莫不是说大将军若得此封,便会有不臣之心吗?”
“这……”董承一时语塞,“本将军并无此意,只是……”
“将军既无此意,何必阻拦呢?”董昭道,“满朝文武,尽皆附议,这便是人心所向,还望陛下顺应众臣之意,切勿寒了臣子之心啊!”
董承还欲再说什么,却听刘辩道:“卿等不必争论,有功之臣,朕岂会吝惜封赏?传朕旨意,大将军张尘数次临战讨贼,安定四方,有大功于社稷,朕念高祖皇帝之旧例,赐尔‘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之权,总揽军政大事,以彰尔之功绩!”
张尘闻言,急忙拜道:“陛下,臣何德何能,怎敢受此殊荣?”
“大将军切勿推辞,你对汉室之忠,朕岂有不知?”刘辩道,“有爱卿辅理朝政,朕方能安心。”
张尘听罢,便也不再推辞,当即跪拜叩首,道:“陛下天恩浩荡,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厚恩!”
“陛下圣明!恭贺大将军!”
“陛下圣明!恭贺大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