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说:我们详细的检视菩萨的行为,有两种的差别。
什么叫菩萨呢?蕅益大师讲得好,他说:悲智相应,这个就是菩提心。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内心当中,必须要有两种想法:第一个、他想要上求佛道;第二个、他想要下化众生;也就是他必须有慈悲跟智慧。这样子讲,到底是慈悲比较重要,还是智慧比较重要?那就要看你的程度。
我们往下看:
假设你是一个久修行菩萨道,什么叫久修行呢?就是你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你内心当中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完全的现前,把心中的我爱执完全的消灭了,你那个大悲心,在我空、法空的光明照摄之下,你应该要去实当所责,那你应该是不能到净土去,你那个大悲心的背后,是一个强大光明的智慧在摄受,那你应该生生世世留在三界当中,陪伴众生流转,来度化他们。这个是讲他慈悲的背后,有一种坚固的智慧。
第二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凡位菩萨,就是还没有成就无生法忍的初心菩萨。凡位菩萨最大的问题,就是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无明妄想,这个无明妄想的根源,来自自我意识,我们一直在心中认为有一个自我;有一个自我,跟众生就产生对立,有我就有你──我相、人相,在我相、人相当中,我们会习惯性的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出来。
也就是说,你虽然有大悲心,但是你的大悲心是建立在无明妄想的基础下,这时候的大悲心,不可以付诸行动,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去亲近众生,而是要亲近十方诸佛。
也就是说,你心中有两个愿望,你受菩萨戒的时候: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但是你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你刚开始要做的不是下化众生,你刚开始要做的是上求佛道,你要亲近十方诸佛、听闻正法,直到你忍力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成就了,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在三界火宅当中、在五浊恶世当中,救度这些苦恼众生。
这个地方的总说,就说明了菩萨道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是有它的次第的。宗喀巴大师把修大悲心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个叫做思维修:我想要成就大悲心,怎么办?你不是先赶快去度众生,不是的,先思维。思维修就是依照这个文字,思维一切有情众生,他跟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知母、念恩、报恩!你要思维她跟你是一个母子的关系,无量劫的流转,你都因为有母亲,你才能够受生。换句话说,每一个众生都做过你的母亲,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你要生起感恩的心情。
所以你刚开始修大悲心是思维,然后是作愿修。你思维以后开始发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安乐,发愿回向,把功德回向。但是这个时候都还没有付诸行动,都是在修行一种大悲的意乐,等到第三个荷负修,承当众生的苦恼,就正式付诸行动。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凡位的菩萨修大悲心,那是偏重思维修跟作愿修;等到成就空性的圣位菩萨,才真实的从空出假,才开始产生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所以,我们不要把发愿跟实践搞在一起。
初心的菩萨叫发愿,圣位的菩萨叫行动,这两个是有差别的。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你心中的愿望,跟你要付诸实践,这个地方是有它一定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总说,就是你要先认清楚你自己的身份。
这以下把这个情况详细的加以说明,实践大悲心为什么要有阶位呢?这以下说明它的道理。看第二段,第二段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请合掌: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身为一个具足缚,这个缚当然是烦恼,我们的心是被烦恼所系缚。我们为什么被烦恼所系缚呢?这个烦恼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只好干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抗拒烦恼。我们的身口意是被烦恼所引导,所以说是缚。虽然我们心中有想要度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被烦恼所系缚,这样的一个凡位的菩萨,那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
这个地方,先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说明这一个问题点,这个问题没有说明理由,只把结果讲出来。这以下论文,智者大师针对这一点来解释,为什么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我们看第二段: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为什么一个凡夫菩萨,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因为你所处的环境,这个外在的因缘,你所面对的众生,是一个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你面对的不是一些讲道理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是不讲道理的,都是习惯性的随顺情绪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自己的内因也有问题。他不讲道理,你自己也没有我空、法空的忍力;这好了,对方也是情绪化,你也是情绪化,结果心随境转,声色所缚。我们的内心当中不能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只好向外攀缘,向外攀缘的结果,就一定受到外境的影响,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是你心住在人事的因缘,这个人事对你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被这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所系缚。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那这个干扰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你被这个杂染的因缘所干扰,就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你生生世世流转,你刚好在哪一世当中遇到你的恶因缘,然后心随境转,就造恶业了。
《楞严经》讲到一个公案: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他过去世跟阿难尊者是同时发菩提心的,跟阿难尊者两个是同学,他发菩提心发得很早,多生多劫的积福积慧,今生做一个王子。虽然他做一个王子,但是他的因缘不太好,他跟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前生结下恶因缘,很难解开的,他父亲看到他就生气,他父亲非常讨厌阿阇世王,当然阿阇世王也感受到这样的情况,然后加上提婆达多又从旁边的怂恿,说你父亲对你怎么怎么的不好,糟糕了!前生就已经结下恶因缘,又遇到恶知识的牵引,所以就促成阿阇世王害父亲的行动表现出来──杀父的逆罪,就在这个菩萨的身口意现前了。大家都知道,阿阇世王是犯了逆罪,就是说阿阇世王虽然有大悲心,但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一种坚定的忍力,所以遇到恶因缘造罪了,造罪就到三恶道去了。这第一个、遇到恶因缘。
第二个、遇到好因缘,但是这个好因缘不会持久。比如说,你来生到三界当中,你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因缘,我们看会是什么情况: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
就是说我在三界当中,我也不一定会遇到怨家,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我们看第二种情况:
说你来生的时候,都是遇到一些清净的好因缘、三宝的因缘;但是在人道当中,特别是末法时代,圣道难得。诸位可能会感觉得到,愈到末法的时候,你修学圣道就愈难成就,如果诸位有出家十年以上,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你刚出家的时候,感觉修学圣道比较容易,愈到后面,那个环境愈难具足。
不能修学圣道怎么办呢?只好修人天福报,因为你没有办法修学圣道。那修人天福报,或因布施、持戒,以这种人天的善福,生到人中,因为过去的善业,或者作大国王、大臣,或者作大富长者,富贵自在。在这样一种国王权势跟名利现前的时候,你遇到善知识的教化,不肯信用。一个人居在权位、财富当中,生命当中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福报现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高慢,这个时候对佛法就不再产生谦卑、就不再信受奉行了,因为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
不能信受佛法怎么办呢?
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一个人不能随顺佛法的道理,只好随顺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的结果,就是放逸;放逸的结果,就是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罪业,就使令一个人堕入到三恶道当中,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即使把罪业受完了,从刀山油锅的地狱出来,得到人身,也是一个卑贱之身。假设在那个时候,还是不能遇到佛法,又会继续造业、堕落。
所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就算你暂时不造罪业,你有这个善业的力量,福报现前的时候,也是容易造罪。我们作一个总结:
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这个就是在三界轮回当中最大的一个悲哀。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我们的历史不断的重复。什么叫历史?就是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