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净土十疑论 妙音0 4633 字 1个月前

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呢?简单的讲,我们身为一个果报,我们有六根──眼睛、鼻子、嘴巴等等,这个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尘相碰撞的时候,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心识出来。这个心识大部分来说,都是盲目的、情绪的念头。

比如说现在我要去骂一个人,这个骂一个人是一个能造罪业的心,就算我还没有产生行动,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个人,或者耳朵听到某一种声音,你根境没有碰撞,你是不可能产生念头的。那么你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态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个、它是直觉性的,他绝对是没有透过智慧观察的。

第二个、它是盲目的。

第三个、它是生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生灭的,它是随境生灭的。你如果把这个所缘境拿掉了,你当初是缘某一个声音生起这个念头,直到你把这个声音在心中拿掉,这个心念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常常说生灭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剎那生灭的。所以我们简单的讲,虚妄心就是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在造作的过程当中,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

所以你要知道,我们每一个造罪的念头,虽然有很多的差异相──有的是贪烦恼、有的是瞋烦恼、有的是高慢心,但是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它是虚妄的,是盲目的、情绪的。

我们看看念佛是什么心态?念佛的人他的心,你为什么会念佛呢?你能念的心是怎么回事呢?是从一个佛法善知识的开导,你听闻了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你经过你如理的思维,而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所有修行念佛的人,他念佛的心,都是透过智慧的判断才产生念佛的。

所以你看,你造罪的时候是盲目的,那个心是一种虚妄性;而你念佛的心,是透过智慧,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说,一虚一实,岂得相比?你造罪的时候是虚妄心,你念佛的时候是透过观察真理而产生的一种念佛的心;一个是随顺于情绪,一个是随顺于真理,这两种是有虚实的差别。

这以下我们讲出一个譬喻,说是一个万年的暗室,这暗室是比喻我们无始劫的妄想,这个日光指的是我们对三宝功德真实的皈依,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观照力现前的时候,我们的情绪马上消失掉,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不可能说因为它时间长、已经很久了,不管它多久,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的,所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这个地方,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修行人的心态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心,一种是虚妄的心。比如说我现在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是情绪化的,这个念头你只要不管它,它自然会消失掉。你看我们每一次发完脾气以后,每一次都后悔。为什么?一个人会后悔,表示你那个心消失了,所以你才会后悔,如果你那个心还在,你怎么会后悔呢?

所以你看只要是恶念的心,都是突然间来、突然间消失,来得快、去得也快,都是那种很情绪化的、很躁动的心。但是我们每一次修行的心都是很平静的,我要广度一切众生,这个念头它是从智慧而生的。

诸位还记得吗?诸位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也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一个恒久的心。你受完戒以后,你当初缘三宝的境而发心,你回来以后这个心还在,它是一种持久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它随顺于道理,它是一种真实的心。

所以我们要知道,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问题是在于它是一种真实的心,还是虚妄的心,这个本质上是不同的。

《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案:

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居士叫做马子云。这个马子云从小就当兵,他不断的建立功劳,就做到上尉军官,他这个人平常也是念佛的。有一次唐玄宗的北京政府,因为当时的地方有判乱,所以唐玄宗派兵去讨伐,讨伐判乱需要很多粮草的供应,就要地方军队的粮草提供到北京来,而马子云就负责督送粮草到北京。

他带领很多的船,载着很多很多的米要运到北京去,但是在中途的时候,不小心船就沉没了,整个米都掉到海里面,当然就延误了军机。这个在古时候的法律是要判死罪的,所以当初负责运送粮草的人,包括主官马子云,还有旁边所有押送的军人,全部都被关起来,当然这个结果就是一个死罪。

马子云这个时候万念俱灰,他知道死亡将至,就万缘放下,在监狱专心的念佛。他这一念念了五年,很奇怪,这个军法官因为忙碌的关系,忘了审判这个案子,当时要是一审判,那当然是死罪了,但是就是有很多的因缘,结果把这个案子给忘掉了。后来换了一个新的军法官,就把这个案子重新的审理,发现这个过错不是人为的疏忽,而是天灾所造成,当初的马子云是没有过失的,就把他放出来了。

放出来以后,马子云不想在世俗生活,于是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又修了几年,得到了宿命通,他跟他的同参道友说:其实我应该在押送粮草的那个时候寿命就结束了,应该要死亡的,我后面的生命是因为念佛的关系,把这个业转过来。我再过几天就要往生了,希望那个时候大家来跟我助念。

到那天的时候,他的同参道友为他助念,他就端坐在那个地方念佛,就讲一声佛来接引我了,果然就安然的坐化。

我们现在可以探讨一个问题,马子云遇到死罪这个灾难之前,他也念佛,但是那个时候念得不相应;为什么他一定要遇到死罪的时候,他到监狱才真实的念佛,把这个业转过来,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乃至到临终的时候招感佛陀的接引?我们可以这样讲:他刚开始在家念佛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念佛,因为你一个人念佛那是要真实的心,那是缘菩提心、缘圣道的心而生起的,他那个时候是遇到了逆境,这个时候对世俗的因缘,那个攀缘心开始得到收敛,这个时候心中才真实的看到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所以你看我们出家人,只要你一出家,你发了道心以后,你的业就改变了,算命先生怎么算你的命都不准。因为你以前的心是虚妄心,你以前的心是怎么样呢?心随妄转,你的根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情绪,这个情绪就是你的心,它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缘无上菩提的功德,生起一个出世的道心,这种心是不可破坏的。

所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一种出世圣道的心,那是真实的心;我们过去造业的时候,是在当下的所缘境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这个是虚妄的心。所以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是第一个理由。

我们看第二个理由: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而不肯出也?

第二个讲到我们在造罪的时候,他当初的所缘境有所不同。在造罪的时候,他的所缘境是依止一时的情绪,那个情感性的黑暗的心,去攀缘一种虚妄境界而生,这个虚妄境在唯识学叫做遍计所执性。

你看到一个人,你会对他生起贪爱,就是你没有看到他的真实相,你一定是把这个人想得太美好了,就是你对他有所增益了,这个增益的相是你心中捏造出来的;你看到一个人起瞋心,你也没有看到他这个人的真实相,你把这个相给损减了、把他丑化了,你才会生起瞋心;所以我们过去起颠倒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是看到真相,你只是活在你心中错误的影像。你把这个影像或者过度的美化,或者过度的丑化,所以那个影像是错误的影像,你当初所缘的境界是一种虚妄的影像。

而我们念佛不同,我们念佛所缘的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我们真实能够感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实功德,我们真实的为了要追求菩提心生,为了要成就无量光、无量寿的一种依正庄严而生起的。所以说你念佛的时候的所缘境,是真实的境,因为那是从听闻正法、如理的思维而产生的,所以真妄也是有所差别。

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这个箭射得很深,不但射到皮,还射到骨头里面,而且这个毒性也特别强,它是伤肌破骨,但是重点不是它射得多深,重点也不在于它的毒性有多强,重点是你是不是有消除箭毒的药鼓,这个药鼓你一打起来的时候,这个箭就自然跑出来,这个毒性也自然消除。

也就是说,这个药本身有救拔的力量,就好像我们讲:你生病了,不管你这个病毒有多深,重点是你能不能找到解药,你找得到解药,它就能够救拔这个病毒。

我们从阿赖耶识受熏的角度来看修行这件事,你看我们以前在阿赖耶识的熏种,在虚妄的境造了很多的业、熏习了很多的种子,这个种子在唯识学叫虚妄的种子;但是你真实的发菩提心,你在受戒的时候,你缘三宝的境而发起一种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个种子在唯识学叫金刚种子。为什么?因为你所缘的境界是三宝的种子。

诸位要知道,一个人受菩萨戒,你要么在一个法师的面前受,最低的标准是在佛像的面前受,你如果没有在佛法僧三宝面前受,你说我对一棵树来受菩萨戒,你不可能得戒,你面对的不是一个真实的境,你熏习的种子,你得这个戒体是生灭的,一下子就破坏掉了。所有的戒体要成就,一定要缘真实境的。

什么叫真实境呢?就是三宝的境,你这个戒体才会强固的。你说我面对虚空来受菩萨戒,不可能的,不管你怎么发心,你缘的境不是三宝的境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当初造业的时候,是缘着你心中的一个虚妄性造业;你念佛的时候,是缘三宝的功德,那种真实救拔的功德而念佛,那这个境就有真妄的差别。

总而言之,我们念佛的时候,那个信心要建立,你要相信真实能够破除虚妄,你要相信这件事情,破除虚妄这件事情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