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终于分出了胜负,大汉的重炮定点清除,俄军的堡垒是有极限的,根本无法承受210mm重炮的轰击。在丢失了近半堡垒之后,他们选择了撤退,但这段时间他们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破坏了沿途所有的铁路桥梁,甚至炸毁了不少铁路线。俄国在用这种方式,迟滞汉军的前进。
与此同时,俄军对英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很清楚,跟汉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将很漫长,唯一有机会快速结束战争的办法就是击败英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英国接受失败,退出战争。
西伯利亚方向采取的也是大致策略,战前俄军都在西线,在东方一直努力维持跟大汉的和平,避免两线作战。大汉参战后,根本来不及将西线军队调回,俄国效率低下的铁路系统可不是为两线作战准备的。
在攻下阿巴坎之后,汉军将西伯利亚铁路切为两段,开始两面夹击,肃清中间的残敌。汉军推进的同时,铁路系统必须跟上。不但要修复西伯利亚铁路,还要紧急修建一条从库伦唐努乌梁海和库伦过来的支线。两国轨距不同,借此机会,甚至直接对西伯利亚铁路进行改造。这是一副,来了可就没打算走的态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条战线,外交战线上。英国人起到了巨大作用,他们战前没有吹牛,成功让法国和日本保持了沉默。
法国人很矛盾,他们已经为俄国打过一场保卫俄国利益的战争,那一场独自抗住了德国的攻击,恢复了民族自信,随后甚至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渐渐重新恢复一流强国地位。但实际利益不多,这次俄国再次在巴尔干向英国发出挑战,按照条约法国应该参战,但因为奥匈的关系,德国没有参战,不像上一场战争,是德奥英对法俄,这一次法国如果参战,就要跟奥匈、俄国并肩作战,德国的态度就非常模糊了。德国始终不向法国做出中立表示,法国就始终不敢参战。
这点甚至已经得到俄国谅解,因为法国表示,一旦法国参战,将无法继续为俄国提供大量军事物资,也无法提供财政支持。俄国权衡之下,认为法国参战甚至不如不参战,动态不明的德国让俄国也很担心,最后表示了谅解,以法国提供巨额财政支持和物资援助的方式,默认法国尽了同盟义务。
这个默契英国也接受,毕竟相比法国只提供物资援助,而不参战,这是最好的结果。
于是俄国现在只能是跟美国夹攻大汉,又被大汉和英国夹攻。
法国继续保持中立,英国则保证法国湄公河殖民地的安全。日本那边,同样如此,不过日本本小,胃口不小,他让英国接受了一份条约,在日本和大汉发生战争之时,英国将保持独立。这点英国通报了大汉,大汉表示接受。对付一个小小的日本,不需要英国帮助。
法国没有参战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实力太弱,不足以对抗大汉,于是得到英国保证后,选择了中立。
最终英国的外交努力让这场战争没有发展成英汉同盟对抗法俄同盟的大战,只是英汉同盟对抗美俄两国的战争,硬实力上双方都不差,只是英俄之间已经打了两年,汉美双方才刚刚参战。
用了半年时间,伊犁驻军才大举出关,因为这时候才攻取了整个伊犁河谷,横扫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沿着欧亚大铁路开始向俄国慢慢推进。西伯利亚方向,完成了阿巴坎到贝加尔湖的实际占领,铁路还没抢修好,因为哥萨克化整为零到处骚扰,这里几乎打成了治安战形态,耗费的兵力不少,但战争烈度很低。
美洲方向,印第安王国是靠自己一人的实力,抵抗住了美军最初的攻势,将人员撤回了沿海地区,依托内华达山脉、加利福尼亚州南方防线抵抗。在大汉解决俄国之前,印第安王国很难得到实际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