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几年来最勇敢的士兵被集中起来,全都是拿过铁十字勋章的勇士,被叫做‘暴风突击队’,他们装备最好的冲锋枪、手持水冷马克沁、装备大量手榴弹,在100多万发炮弹轰击之后,开始猛冲敌人防线,再次攻入马恩河附近,距离巴黎只剩37公里。
几年来以米推进的速度,瞬间被德国人突破了上百公里,巴黎再次唾手可得。
让英法感到绝望的是,这样的攻势德国似乎还能发动很多次,因为他们有至少800万可用兵力。
英法不知道的是,德国人大量兵力迟滞在东线,展开了比西线烈度低,但进展更大的作战。北方已经进攻到圣彼得堡附近,吓得布尔什维克迁都莫斯科;南方已经占领了敖德萨,控制了乌克兰并进攻克里米亚。
这么大范围的用兵,导致能用到西线的兵力并不多,否则不会只是200万人的突击,而是400万,甚至500万人。可是理论上,德国人是能从东线抽走兵力的,而德国又恰好擅长快速运动。
所以英法已经很绝望,感觉肯定是等不到南洋和巴西汉军登陆欧洲了。如果是美国的话……或许还更能坚持一下,因为美国距离欧洲更近。
德军的攻势越猛,英法的让步就越大。
作为斡旋的一方,大汉帝国在谈判中,明显偏向战局不利的英法。坚持不割地,不赔款的原则。
最后勉强支持了德国提出了法国给与20亿马克,英国给与10亿马克的方案,这不是赔偿,跟《布列斯特合约》中的60亿马克一样,是给俘虏的生活费。因为德国俘虏的英法士兵更多,所以英法得补个差价。不能定为战争赔款,因为那种赔款往往定义了胜负,此时双方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胜败的定性。
不割地原则,英法有意让步,毕竟都快灭国了,只要不是割让本土,少几块殖民地要不了命。法国愿意让出西非几内亚湾一带的殖民地,东非的索马里也可以让给德国,基本上除了最有价值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以及海上的马达加斯加岛之外,非洲的法国殖民地都让给了德国。葡萄牙都让出了莫桑比克,这个葡萄牙挺有意思,是哭着喊着要参战的,一旦打赢了,大概想瓜分德国殖民地。英国是一直在开战两年之后才同意葡萄牙参战,对方只出了一个师,不到一周就打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英国也接受了从伊朗以及耶路撒冷撤军的要求,不久前英军打崩了苏伊士运河附近的奥斯曼军队,自十字军之后,再一次攻占了耶路撒冷。
意大利保住了在非洲的殖民地利比里亚,但奥匈要求收回威尼托领地——包括威尼斯在内的沿海平原,意大利代表拒绝这个无理要求。
奥斯曼人确认了《布列斯特合约》的有效性,收回了高加索一带,甚至从英国手里得到了克里米亚汗国的主权,德奥联军现在已经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因为德国需要这里连接的中亚北线铁路,从伊犁出发经哈萨克草原从里海北岸直达黑海。
保加利亚终于站对了队伍,这一次他不但能得到北马其顿,还能瓜分阿尔巴尼亚,那里现在被意大利占据,显然是英法用来收买意大利参战的筹码之一。可意大利崩了,被德奥联军在开战第三年打崩,幸好英法援助,才没有一溃千里,伊松佐河的主阵地被德奥前推了一百多公里。所以保加利亚能从意大利手里抢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还和奥斯曼帝国瓜分了希腊占领的滨海马其顿,萨洛尼卡再次回到保加利亚手中。保加利亚还从罗马尼亚手里夺取了多布罗加地区,因为罗马尼亚也参战了,布鲁西洛夫攻势之后,罗马尼亚这个二五仔突然觉得英法要赢了,匆忙参战,让德国非常愤怒,因为罗马尼亚国王也是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德保联军只用了一个月就打垮了罗马尼亚,他们比俄国更早退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