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谁?”
“德国打法国。”
大危机之下,德国人民冲垮国会,像法国迎接拿破仑一样,德国国防军中的青年军官团体赢回了德皇。
这些年德国一直流传着一种声音,皇帝为他们带来了平等的北京条约,国会给他们一份不平等的巴黎和约,国会的议员们背叛了国家。
巴黎和会上,德国一无所获,哪怕没有本应该付出的巨额战争赔款,德意志民族依然不满。民族情绪这种东西,不在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是一种情绪,只要感觉不公,就会爆发。
英法靠着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日子过得似乎比德国好,这就是不公平。
青年军官们大多是战争后期成长起来的,虽然经历过残酷的战争洗礼,但现在看到大街上到处都是穿着破旧军装为帝国流过血的伤残军人在讨饭,他们对这个国家就彻底失望,他们就想到了皇帝。
由于当初威廉二世下台的时间节点非常寸,一方面是北京合约拿到了一个相当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德国的社会状态已经不允许德国拿到这些利益,所以这份条约注定就是一纸空文。英法都算不上毁约,因为人家议会都还没批,条约只是草约罢。
民族主义的青年军官会管这一套。虽然德国没有遭遇战败的耻辱,德意志军官们还保持了荣誉,有荣誉更不能接受这些不公。军人流血牺牲,结果皇帝没了,议会制政府下,德国的军国传统和文化也在快速被现代的城市生活冲淡。这又刺激了一些传统容克军官的神经,有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所有的不满随着大危机爆发,他们兵变了。然后皇帝上台,要亲自奋斗一把。
皇帝上台,立刻顺应民心,推翻巴黎和约,要求国联召开大会,重新商讨殖民地问题,德国有权分享天空下的土地。
英法组建的干涉军还没开进芬兰支持芬兰的抵抗行动,德国的变化就让他们瑟瑟发抖,现在的德国可比历史上强大了太多,6500万的人口规模,动员能力比英法加起来都大。战争中发了本国战争财的克虏伯、莱茵金属、蒂森等工业巨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最高效的生产体系。还一直占领着乌克兰,从这里搜刮粮食和有色金属,开采巴格达的石油,几乎没有任何短板。不断升级改造的中亚铁路,也很难封锁。
他的盟友奥匈帝国四元化之后,出奇的稳定,能不能打不知道,但经济发展一枝独秀,技术水平本身就没有短板,战后通过欧亚铁路、多瑙河贸易,站在欧亚大贸易的第一线。
奥斯曼帝国有石油收入相助,铁路修的到处都是,补上了以前欠的账,吸引了大量德奥资本,轻工业发展的非常快,石油化工也相当不错。财政稳定,大奥斯曼主义这几年十分高涨,凯末尔等年轻军官已经成为高层,对外态度强硬,对奥斯曼帝国失去的土地耿耿于怀,而且青年一代彻底冲垮了宗教影响力,非常西化和世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巴尔干上的德奥盟友也相当强悍,保加利亚这个小普鲁士吞并马其顿后,人口增长,现在也有800万人,动员100万能打的军队不是问题。
要同时面对红色俄国、德奥集团的威胁,英法自认不是对手,干涉行动立刻取消,但也拒绝了德皇提出的重新分配殖民地的要求。开始积极备战,四处拉拢盟友。
美国这一次积极响应,孤悬海外的地缘劣势,让他一次次被人暴揍,早特么不想光荣孤立了。这几年跟英法关系密切,英法各自掏了60亿美元后,还暗中表示愿意将自己共管的四州还给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