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资本主义萌芽

北方的皮毛、矿产等资源通过运河运往南方,而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精致的手工艺品也随着运河的水运进入北方。

北方的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往只能以粗粮为主食的家庭,如今也能品尝到南方的稻米。

孩子们穿上了色彩鲜艳的南方布料制成的新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时,北方的水利设施也因运河的开通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堤坝、水渠等设施修建起来,抵御洪水和干旱的能力大大增强。曾经饱受水患之苦的地区,如今也能安心地发展生产。

苏长青站在巍峨的城墙之上,望着北方沃野上成片的水田与纵横交错的灌溉沟渠,满意的点点头。

当年“再造江南”的豪言,正借着通福大运河的水脉化作现实。

这三年来,他以雷霆手段重塑朝堂格局。

先是借河道修缮、税赋改革等事务,不动声色将各州县主官、边关将领尽数换成心腹;又以“科举取士,为国选贤”为名,打破世家大族对朝堂的垄断。

殿试之上,他亲自出题考较寒门学子,对那些提出兴修水利、通商互市等务实策论的士人破格提拔,在六部新设“观政使”一职,让新晋官员直接参与政务历练。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更是让朝野震动。

苏长青命吏部编纂《职官考成法》,将官员考核细化为“德、能、勤、绩、廉”五等,每年由监察御史与百姓代表共同评议。

凡考核优异者,即便出身低微也能连跳数级;昏聩渎职之辈,哪怕世族出身也即刻罢黜。

同时设立“吏员学堂”,教授算学、律法、政务流程等实务课程,让小吏也有晋升通道,彻底盘活了官僚体系。

“陛下,微臣有重要事情汇报!”

诸葛亮快步上前。

苏长青转过身,“孔明,何事如此急切?”

诸葛亮拱手道:“陛下,近来江南地区情况有异。南平,福东地区,许多工坊主开始雇佣大量百姓做工;丝绸、瓷器生意里,有人合资办厂、共担风险;更有商人收购土地改建成大作坊,生产效率远胜从前。这般景象,倒与陛下此前提及的‘资本主义’苗头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