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昭均微微欠身,说道:“陛下多次降诏相邀,隆恩浩荡,臣不敢不从。”
景帝握着苏昭均的手,神情略显愧疚,说道:“对于馆陶长公主与栗姬谋害明翊之事,朕痛心疾首。此二人蛇蝎心肠,竟敢谋害忠良之后,朕已处死,为明翊讨回了公道。如今朕望你能放下心中芥蒂,安心辅佐朕,重振我大汉江山。”
苏昭均深施一礼,言辞恳切道:“陛下为臣儿主持公道,大恩大德,臣感激涕零。只是臣近日在家中闭门思索,深感如今相国之位权力过重,一人独揽朝政,虽能在一时之间提高决策效率,但长此以往,不利于朝堂官员各展其才,亦易滋生专权跋扈之弊端。”
景帝听闻此言,眉头微蹙,陷入沉吟。良久,开口道:“昔云王苏砚首任相国之职,此后皆由苏家子弟承袭。此乃祖宗既定之规,相国身负辅佐天子、统领百官之重任。若骤然更易,朝堂恐生波澜,动摇国本,不可不慎重啊。”
苏昭均拱手道:“陛下圣明。臣亦知此事兹事体大,不可轻易更改。但如今时势不同往日,我大汉江山日益壮大,政务日益繁杂,若仍依靠一人之力处理,难免会有疏漏。且权力过于集中在相国一人手中,易让其他官员心生不满,导致朝堂内部矛盾激化。臣以为,如今三公之位已然足够。”
景帝皱了皱眉头,忧虑地说:“不可,如今朝堂没有相国,定会混乱不堪,党派之间争斗不断。”
苏昭均见景帝忧虑,心中早有思量,遂再说道:“臣理解陛下的担忧。但臣并非要即刻废除相国之位。臣愿在有生之年,依旧恪尽职守,为陛下分忧解难,统领百官处理政务。只是希望能在臣百年之后,不再设立相国这一职位。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当下朝堂的稳定,又能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做好谋划。”
景帝听闻,目光中闪过一丝动容与思索,缓缓说道:“相国一心为朝廷着想,朕甚是感动。只是,一旦你离去,朝中若无一位能总揽全局之人,朕实难想象朝堂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党派纷争、政务拖沓,这些皆是朕所忧心之事。”
苏昭均神色坦然,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臣已深思熟虑。如今三公之位,丞相辅佐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武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监察百官。若能让三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定能将朝廷事务处理妥当。而且,朝廷之中不乏贤能之士,假以时日培养,他们定能独当一面。”
景帝微微点头,却依旧有些犹豫却还是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