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单单凭借工业母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考量材料、人力、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不过即便如此,这也能让华国的工业大大的向前迈进一步。
只不过这里面的很多技术并不符合当前的技术,张建华准备研究透彻之后再拿出来,同时他也会针对每一次的研究撰写论文。
他相信当前顶级科学家的水平和智商。
之前因为欧丑各国的技术阻碍,接触不到最先进的知识,他们若是能看到自己的论文,一定能够举一反三,研发出适合这个时代的工业母机。
京杭大学,张建华办公室。
“您好,张教授,我叫李晓军。”
“您好,张教授,我叫高海英。”
“…高雁鸣…”
“…米婷婷…”
“…张永前…”五个看起来比张建华年纪还大的研究生恭敬的介绍着自己。
经过严格的政审,张建华带的五名研究生终于确定了下来,这五个人全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不要客气,坐下说。”张建华示意几人坐下,然后开始提问几人,测试他们的能力。
经过测试,这几人的水平他已经明了,确实优秀但受限于时代见识和外国的技术封锁,对新知识掌握的不够。
“这是我前段时间编纂的机械学教材,是你们接下来学习的重点,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时和我探讨。
从下周一开始,开始边学习边研究。”张建华对五人道。
“好的,张教授。”五人恭敬的说道,然后急切的接过教材。
若非场合不对,几人现在就去看里面的知识了。
他们在来之前已经知道了张建华的贡献,非常佩服他,迫切的想要学到新的知识。
几人离开之后,张建华开始备课,他要规划好怎么用两年的时间让给大家打好基础。
就在张建华适应京航教学的时候,赵永田等人的调查也进入了尾声。
轧钢厂原材料和成品数据差距较大的原因也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