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景象如同走马灯般快速闪烁、流转,将年轻时的沈晚雪与萧定邦相处的一幕幕,清晰地展现在萧玉辰面前。
最初的日子里,沈晚雪的行动带着明显的、近乎笨拙的目的性。
她会“恰好”在萧定邦经常散步的花园小径上抚琴,琴声清越,引人驻足;她会捧着一卷诗词,在书房外“偶然”遇到苦读的萧定邦,然后用带着几分羞怯和崇拜的语气,向他请教其中晦涩的典故;
她甚至会笨拙地“不小心”打翻茶水,弄湿萧定邦的衣袍,然后在一片慌乱和道歉声中,创造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她的每一次“偶遇”,每一次搭话,每一次看似天真烂漫的举动,在萧玉辰这个洞悉了部分真相的旁观者眼中,都显得那么刻意,那么充满了斧凿的痕迹。
言行举止间,虽然她努力表现得不谙世事、纯真善良,但眉宇间那一闪而逝的紧张和眼底深处隐藏的试探,却难以完全掩盖。
她在小心翼翼地执行着来自太一教的命令,步步为营地拉近着与这位大疆王朝炙手可热的年轻权贵之间的距离。
然而,人心并非草木,孰能无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的相处,那些刻意的伪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被悄然剥离。
年轻的萧定邦,确实有着足以让任何女子倾心的资本。他出身高贵,却并非纨绔子弟,年纪轻轻便已展露出过人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无论是探讨经史子集,还是评论军国大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偶尔,在卸下对外的戒备时,他也会流露出一些不易察觉的温柔和关怀——或许,那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伪装和试探,但在当时不谙世事的沈晚雪眼中,却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漾起了圈圈涟漪。
萧玉辰痛苦地看到,母亲眼中最初的那份警惕与疏离,在一次次看似不经意的关怀中,在一次次才华横溢的交谈里,在一次次月下漫步的朦胧氛围下,渐渐地被融化了。
她看他的眼神,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试探和评估。
那眼神里,开始有了少女不自觉的依赖,有了被才情吸引的倾慕,有了……难以抑制的、纯粹而真挚的情愫。
当萧定邦在一次狩猎中,奋不顾身地为她挡开失控的惊马时;当他在她生辰那天,笨拙地送上一支亲手雕刻的、并不算精致的桃花木簪时;当他在她“无意”间流露出思乡之情时,轻声许诺将来会带她游遍江南美景时……
萧玉辰看到,母亲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羞涩,那样的发自内心。那笑容里,再也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伪装,只有陷入爱河的少女,最纯粹、最动人的光彩。
她,真的爱上了这个她本该去接近、去利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