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了保险起见,赵老太爷还是想让祝老太夫人,去信询问一下亲家公的意见,毕竟在西北祝家做主的,还是祝家的一家之主祝老太爷。
而祝老太夫人也是大大方方的说:“书信一来一回要浪费不少时间,不必再去问了,我既然说了能做主,那便是一定能做主,眼下这情况,还是早点出发的好。”
赵老太爷一下子就想到夜长梦多,遂点头表示不再有意见,一切看祝老太夫人安排。
祝老太夫人说:“三天以后是个黄道吉日,就三天之后走吧,也让孩子和他们母亲、姨娘道个别,这一走可得好久回不来,山高路远的,信都不好寄。”
赵夫人闻言,心中只有如释重负,孩子既然到了自己母亲手里,就没有再受委屈的道理,这些年的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也顿时松了下来。
反倒是白姨娘和赵姨娘听见这话,眼里心里都是对孩子的不舍。
虽说祝老太夫人光明磊落,看着是个好的,可此一去,孩子算是寄人篱下,这让白姨娘和赵姨娘如何不担忧。
祝老太夫人将两人的神色收进眼底,慢悠悠开口道:“我既说了要带孩子走,就一点儿都不会反悔,哪怕是你们老爷子最后不同意了,但我既开了口,也是一定要说到做到的。”
“你们赵家的孩子到了西北,是不用再操半点心,我和我家那老头子,一定是有什么给什么,毫不吝惜。” 18书屋
“但若我的孩子,在你们赵家过的不好,那我和我家老头子,可是要过来翻脸算账的。”
赵老太爷严肃着语气说道:“亲家母只管放心,老朽我保证,儿媳受了任何委屈,我这把老骨头亲自去西北,向亲家公亲家母负荆请罪。”
祝老太夫人这次没说什么推辞的话,而是顺着赵老太爷的话说:“好,我记着老太爷的话了。”
只因她方才说那话,一是为了敲打赵老爷的两房妾室,既然要孩子在她手里搏前程,那就要在她走后好好帮着赵夫人。
二是为了告诉赵老太爷,既然想让儿孙借他们祝家的势,那就要把他们祝家的女儿照顾好了。
赵老太爷自然是听懂了祝老太夫人的意思,所以才郑重其事的给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