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樨香惊桑海 缫车辨龙蛇

千丝诏 强势 1585 字 17天前

知意望着父亲绷紧的下颌,忽听得车外陆砚生扬声道:"汪东主既押了淮盐船走生丝,何不与陆某共赏这松江春水?"

三艘沙船已泊稳码头,舱中走出个穿宝蓝潞绸的中年人,腰间玉带竟嵌着西洋琉璃。

"陆三公子消息灵通。"

汪承宗抚掌而笑,身后伙计正将桐油桶滚下跳板,"只是贵号在湖州收的五千担茧子,怕是要烂在梅雨里了。"

陈璠的软轿忽然往码头前横了半尺,蟒纹轿帘掀起一角:"咱家倒听说,陆家新制的缫车能日理茧百斤?"

太监指甲轻叩窗棂,"只是这铁器铸造,可有工部批文?"

知意心头一跳。

她上月随母亲去龙华寺进香,分明见过陆家别院后头新砌的冶铁炉。

父亲忽然按住她手腕,低喝道:"陆家的事,闺阁女子莫要妄言。"

此时江面忽起骚动,两艘四百料战船破雾而来,桅杆上"备倭"二字在月色下森然可辨。

汪承宗却抚须笑道:"巧得很,水师弟兄正要押送倭俘往南京,顺道捎带汪某几船湖丝。"

陆砚生掸了掸直裰下摆,袖中又滑出片桑叶:"汪东主这船吃水三丈,装的当是崇明沙棉?"

他忽转向陈璠深施一礼,"晚生愚见,松江棉布若要进宫,总得经织染局九道工序。"

知意指尖摩挲着紫雪丹上的蚕丝,忽嗅到咸腥血气——那战船甲板上捆着七八个倭寇,颈后俱有靛青刺字。

父亲突然掀帘下车,鹭鸶补子被江风鼓起:"陈公公,按《大明律》私运军粮者......"

"沈推官慎言!"

陈璠翡翠扳指叩响轿栏。

"汪东主捐了二百石白粳充作军饷,抚台大人亲批的'义商'文书在此。"太

监身后小厮捧出个描金匣子,掀开竟是盖着兵部大印的牒文。

陆砚生忽然轻笑:"晚生愚钝,竟不知兵部如今管起桑麻之事。"

他自怀中取出本蓝册,"这是弘治年间颁行的《劝课农桑则例》,第三章明载'蚕事不与兵事同'。"

汪家船头丝竹声忽转急促,有人高唱:"四月里来茧价低,官府催税如火急!"

知意听得真切,这分明是今年春上湖州民谣,怎会传到松江?

沈明允官靴踏过浸了桐油的青石板,忽然俯身拾起半片桑叶:"陆公子,这吴兴二眠蚕的齿痕,倒与本官在嘉兴私访时见的病蚕相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指尖捻动叶片,"若本官没记错,圣上二十二年颁布的有验蚕之法?,可照去年年底的新规则验之即可。"

知意慌忙将紫雪丹藏进荷包,却见陆砚生眸中精光一闪:"沈大人明鉴,晚生正要请教……"

他自袖中抖出个锦袋。

"这是湖州廿八都的春茧,请大人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