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十九年深秋,长安城头的枯叶打着旋儿飘落。姜维站在残破的城楼之上,望着渭水蜿蜒如银蛇。阿莱娜递来一卷泛黄的竹简:“将军,这是从长安府库中找到的《水工考》,记载着秦朝修建的郑国渠遗址。”她的指尖划过地图上的泾水流域,“若能疏通旧渠,不仅能灌溉良田,还可用于水战。”
姜维摩挲着城墙的裂痕,沉吟道:“司马昭退守潼关,必然会在渭水设伏。传令细作探查魏军战船分布,尤其注意‘蒙冲斗舰’的动向。”他转身对蒋斌,“召集长安工匠,打造‘拍竿战船’——以巨木为竿,顶端安装铁钩,专破敌船楼橹。”
三日后,蜀军斥候带回急报:魏军在渭水上游囤积大量桐油,似有火攻打算。姜维望着渭水浑浊的河面,突然下令:“在沿岸广种芦苇,密织‘草船’。每艘草船内置石块,佯装满载粮草。”他展开《孙子兵法》,目光落在“虚实篇”上,“司马昭以为我军立足未稳,定会急于求胜。”
当夜,阿莱娜带着女卒队潜入魏军营地。她们将“引火粉”掺入魏军桐油——这是用蜀中硝石与硫磺混合而成的易燃物,遇明火便会剧烈燃烧。当魏军点燃战船准备发动火攻时,桐油却突然爆燃,火势反噬自家船队。“将军,魏军大乱!”阿莱娜的银链在火光中翻飞,“正是出击的好时机!”
姜维挥剑指向渭水:“全军出击!用‘拍竿战船’斩断魏军铁索!”蜀军战船如离弦之箭冲向敌阵,拍竿轰然落下,铁钩勾住魏军楼橹,将战船拖入漩涡。渭水之上,喊杀声震天,魏军防线瞬间土崩瓦解。
第二折 街巷鏖战
长安城破后,姜维并未急于追击。他望着城内断壁残垣,对蒋斌说:“传令开仓放粮,安抚百姓。让蜀中工匠教长安人烧制‘青砖’,加固城墙。”阿莱娜指着东市的瓦砾堆:“将军,这里曾是曹魏的兵器库,地下或许还有存货。”
挖掘工作持续了三日,终于发现密室。密室中堆满未开封的“强弩”,但弓弦早已腐朽。姜维拿起一张弩机,眼中闪过精光:“传令工匠,用蜀地牛筋替换弓弦,改良成‘连弩加强版’。每架连弩配备三十支淬毒箭矢。”
正当蜀军整备时,司马昭派来死士潜入城中。他们在民居中暗藏火药,企图引发连环爆炸。阿莱娜的银链突然绷紧,铜铃发出警示。她带领女卒队顺着线索追查,在西市酒肆地下发现地道。“将军,地道直通魏军营地!”她展开缴获的密信,“司马昭打算里应外合,夺回长安。”
姜维冷笑一声,将计就计。他让蜀军伪装成魏军死士,混入地道。当魏军大部队通过地道潜入长安时,蜀军突然封闭地道出口,用火油和箭矢发起攻击。狭窄的地道内,魏军进退不得,惨叫声此起彼伏。“告诉司马昭,”姜维将密信掷于火中,“长安,是汉家的铁壁铜墙。”
第三折 民心如盾
魏军围城期间,长安百姓主动协助蜀军。老石匠们将自家的磨盘搬上城头,作为滚石;织女们连夜赶制布甲,为蜀军御寒。姜维望着忙碌的百姓,对蒋斌说:“传令军中,不得扰民。每征用百姓一物,必以三倍市价偿还。”
阿莱娜带着女卒队组织百姓挖掘“暗壕”——这些壕沟纵横交错,既能藏匿伏兵,又可作为排水通道。当魏军骑兵攻城时,马蹄陷入暗壕,顿时阵脚大乱。蜀军趁机从两侧杀出,用改良的“钩镰枪”钩倒敌骑。“将军,百姓们都说您是‘再生武侯’!”蒋斌兴奋地禀报。
姜维却面色凝重:“武侯之功,在于‘鞠躬尽瘁’。传令在长安修建义学,教孩童识文断字;开垦荒地,分给无田百姓。”他望着城墙上“汉”字大旗,“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汉家根基才能稳固。”
此时,司马昭派人送来劝降书。姜维看也不看,将书信投入火中:“告诉司马昭,我这条命,早已献给了大汉。除非黄河水倒流,否则我绝不降魏!”消息传开,蜀军士气大振,百姓们自发组成“义兵队”,协助蜀军守城。
第四折 潼关决胜
司马昭亲率十万大军,在潼关布下“八卦阵”。姜维登上华山之巅,俯瞰敌军营地。阿莱娜展开羊皮卷:“将军,此阵看似无懈可击,实则东北角是‘生门’。但要突破生门,需先破其‘箭雨阵’。”
姜维沉思良久,下令:“打造‘盾车’——以厚木为盾,底部安装车轮,可抵御箭矢。每辆盾车配备五名弩手。”他转向孟炎族长,“战象队携带‘震天雷’——装满火药的陶罐,投掷后可震慑敌军骑兵。”
决战当日,蜀军盾车缓缓推进。魏军箭雨如蝗,却被盾车挡住。当盾车逼近魏军阵前,蜀军突然推出“霹雳车”,将震天雷抛入敌阵。爆炸声中,魏军骑兵大乱。姜维抓住时机,亲率精锐从东北角突破,直捣魏军中军。
“姜维在此!”他的长剑在阳光下寒光闪闪。魏军将士见他白发浴血,竟心生怯意。司马昭试图稳住阵脚,却见蜀军连弩齐发,箭矢如飞蝗般袭来。混乱中,司马昭的帅旗倒下,魏军彻底溃败。
第五折 丹心永照
战后,姜维在长安修建“大汉忠烈祠”,供奉阵亡将士牌位。他亲自撰写碑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汉家儿郎,忠魂不灭。”当刘禅的诏书到来,封他为“丞相”时,姜维却将诏书供奉在祠中:“此位,唯有武侯可居。”
阿莱娜望着祠堂前的松柏,轻声道:“将军,百姓们都希望您留在长安。”姜维摇头:“我乃蜀汉之臣,自当回成都复命。传令将魏军兵器熔铸成农具,助百姓春耕;在渭水两岸广植柳树,护堤固沙。”
临行前,长安百姓夹道相送。老人们捧着新麦,孩童们献上野花,纷纷落泪:“大将军,莫要忘了长安!”姜维哽咽着接过百姓的礼物:“汉家子民,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