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举目望去,只见魏军后方的工匠正在组装更多的冲山弩,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低头沉思片刻,目光落在满地的碎石和散落的兵器上,突然有了主意。
"传令下去,收集所有的石块!"姜维大声下令,声音盖过了战场上的喊杀声,"再把备用的桐油搬来,越多越好!快!"汉军将士们虽然不解,但还是迅速行动起来。
姜维亲自指挥,将石块堆放在关隘两侧的山崖上,用桐油浸透的麻布包裹,再用绳索固定,做成简易的火石。同时,他让人将汉军备用的铁蒺藜全部取出,安装在特制的木车上,制成"铁蒺藜车"。
当魏军再次发动进攻时,冲山弩的箭雨如蝗虫般袭来。汉军士兵们躲在城墙后,紧张地等待着命令。姜维站在高处,冷静地观察着敌军的动向,等魏军进入射程后,他猛地挥动令旗:"点火!"刹那间,山崖上的石块裹着熊熊烈火倾泻而下,滚入魏军阵营。冲山弩的木质框架被烈火点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顿时陷入混乱。魏军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惨叫声不绝于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邓忠见势不妙,立即改变战术,下令骑兵冲锋。鲜卑骑兵挥舞着弯刀,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姜维早有准备,汉军推出改良后的"铁蒺藜车",车轮上布满尖锐的铁钉,在关隘前形成一道钢铁屏障。鲜卑骑兵的战马纷纷踩中铁蒺藜,受伤倒地,骑兵们也被甩下马来,顿时阵脚大乱。汉军趁机发动反击,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军,喊杀声响彻山谷。
战斗持续到黄昏,魏军始终无法突破汉军防线。邓忠望着损失惨重的部队,脸色阴沉如铁,咬牙下令撤退。然而,当他们退至黑水河谷时,木尔丹率领的羌人骑兵突然杀出。羌人勇士们骑着矫捷的战马,手持弯刀,如猛虎下山般冲入魏军阵营。魏军的粮草辎重被付之一炬,大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夜空。惨叫声、马嘶声、兵器碰撞声混作一团,魏军陷入了彻底的混乱。
第三折 离间奇谋破联军
当金之战虽胜,但姜维深知危机并未解除。邓忠与慕容垂的联军仍在祁连山外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更糟糕的是,匈奴左贤王的部队也在向祁连山方向移动,三方势力一旦会合,汉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分化敌军,打破他们的联盟,成为了摆在姜维面前的一道难题。
深夜,姜维的营帐内灯火通明。他坐在案前,反复研读细作传回的情报,试图从中找到突破口。终于,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邓忠与慕容垂在战后因战利品分配不均产生了矛盾,双方为此多次发生争执;而匈奴左贤王对鲜卑人占据过多地盘也颇为不满,认为自己在联盟中利益受损。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立即召来心腹谋士,如此这般吩咐一番。
次日,几封伪造的书信悄然流传到魏军和鲜卑军中。第一封以邓忠的口吻写给司马昭,信中诬陷慕容垂暗中与汉军勾结,意图独吞西域的财富和土地,还附上了所谓的"证据";另一封模仿慕容垂的笔迹,指责邓忠作战不力,故意保存实力,想让鲜卑人替魏军卖命。同时,汉军的细作在匈奴营地散布谣言,称鲜卑人打算吞并匈奴的牧场,还计划在战后将匈奴人赶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些谣言如同一把把利刃,迅速撕裂了联军的信任。邓忠看到书信后,暴跳如雷:"慕容垂这个老匹夫,竟敢背后捅刀子!我定饶不了他!"他立即下令加强对鲜卑军的戒备,还克扣了原本要分给鲜卑人的粮草。慕容垂得知消息后,也是怒不可遏:"邓忠血口喷人!当我鲜卑人好欺负不成?"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差点拔刀相向。
匈奴左贤王则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他召集各部族首领商议,营帐内气氛紧张。"大王,鲜卑人最近行事越来越嚣张,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一位部落首领愤怒地说道,"这次若让他们得逞,我们匈奴以后还有什么立足之地?"左贤王皱着眉头,陷入沉思。这时,汉军的使者携带厚礼前来,向他晓以利害:"大王,邓忠和慕容垂各怀鬼胎,他们的联盟本就脆弱不堪。若大王与我军结盟,共同对抗魏军和鲜卑人,事成之后,西域商路的利益将与大王共享。而且,我军还可助大王夺回被鲜卑人侵占的牧场。"
左贤王权衡再三,终于同意与汉军结盟。他秘密派遣使者与姜维会面,双方约定:匈奴骑兵从祁连山北麓突袭魏军后方,汉军则从正面发动进攻,两面夹击,彻底粉碎敌军的阴谋。
第四折 祁连设伏歼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