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抓住时机,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杀出。汉军的强弩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巨大的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军。
与此同时,预先埋伏在悬崖上的士兵们将捆绑着石块的藤蔓割断,巨石如流星般砸向峡谷中的联军。峡谷中狭窄的通道让联军根本无法展开阵型,士兵们挤在一起,成为了汉军的活靶子。惨叫声、哭喊声、马嘶声交织在一起,鲜血顺着峡谷的沟壑流淌,将脚下的土地染成暗红色。诸葛诞见势不妙,想要撤军,却发现退路已被霍弋截断。他望着周围死伤惨重的士兵,心中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他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但此次伏击让他损失惨重,三万大军折损过半,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第三折 羌道奇兵破困局
六盘山之战后,诸葛诞改变策略,转而切断汉军的羌道补给线。羌道是陇右与西羌部落联系的重要通道,不仅是粮草运输的命脉,也是获取战马和战略物资的关键。
一旦被切断,汉军不仅失去了粮草和战马的来源,也会失去西羌部落的支持,局势将变得更加被动。诸葛诞派出精锐骑兵,伪装成商旅,混入羌道,专挑押运粮草的队伍下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汉军损失粮草过半,冀县城中开始出现饥民,军心也开始动摇。
寒风呼啸的深夜,姜维在军帐中来回踱步,油灯昏黄的光芒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在帐幕上摇曳不定。
他眉头紧锁,眼中布满血丝,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让他显得更加憔悴。"这样下去不行。"他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充满了忧虑,"诸葛诞这是要困死我们。必须有人去夺回羌道,打通补给线。"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帐中诸位将领,最后落在了阿莱娜身上:"你熟悉羌道地形和羌人部落,带两千汉军和三千羌人勇士,夺回羌道。记住,不可强攻,要智取。羌道对我们至关重要,务必成功。"
阿莱娜坚定地点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必胜的决心:"将军放心,我定不辱使命。"她深知羌道的重要性,也明白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作为西羌部落的才女,她有信心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阿莱娜带着队伍悄悄出发了。夜色如墨,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队伍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行进,脚下的碎石不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阿莱娜走在最前面,她的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耳朵仔细聆听着任何异常的声音。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她找到了一条隐秘的小路,这条小路鲜为人知,只有当地的牧民偶尔会走。
当他们悄悄摸到魏军的营地时,月光正透过云层洒下清冷的光辉。只见粮草车旁戒备森严,数十名魏军哨兵手持火把,在营地周围来回巡逻,火把的光芒在黑暗中摇曳,映照着他们警惕的脸庞。阿莱娜示意手下散开,自己则带着十名亲信,小心翼翼地接近岗哨。他们猫着腰,像幽灵一样在阴影中移动,每一步都走得极其小心,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当一名哨兵走近时,阿莱娜猛地扑上去,用匕首抵住对方的咽喉,压低声音喝道:"粮草在哪?说!"哨兵吓得脸色苍白,身体不停地颤抖,结结巴巴地指了指营地后方。在俘虏的指引下,汉军顺利找到了粮草车。这些粮草车上盖着厚厚的油布,里面装满了小麦、稻谷和干草。阿莱娜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砍断缰绳,驱赶着马车撤离。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离开时,营外突然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魏军的援军赶到了。"快走!"阿莱娜挥舞着皮鞭,大声喊道。她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响亮,却充满了镇定和果敢。汉军士兵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翻身上马,有的用力抽打马匹,试图加快速度。魏军的箭矢如雨点般射来,不少士兵中箭落马,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千钧一发之际,木尔丹率领援军及时赶到,两支队伍前后夹击,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刀光剑影中,喊杀声震天动地。
阿莱娜挥舞着长剑,左劈右砍,剑刃划过之处,鲜血飞溅。她的眼神坚定而冷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护粮草,完成任务。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汉军终于杀出重围。望着失而复得的粮草,阿莱娜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欣慰地笑了:"这下冀县的将士们有救了。"
第四折 渭水冰渡决雌雄
转眼到了隆冬,渭水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层,冰层在寒风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裂开。诸葛诞深知这是最后的机会,他集结了八万大军,准备发动总攻。
冀县城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城中的百姓们都知道,一场生死大战即将来临,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店铺关门歇业,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卷着雪花在空荡荡的街巷中肆虐。城中的粮草仅够支撑十日,而援军却迟迟未到,姜维明白,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否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姜维站在城头,望着对岸密密麻麻的魏军,心中沉甸甸的。他的玄甲在寒风中微微作响,手中的长剑紧握,剑柄上的纹路硌得掌心生疼。这一战,不仅关乎冀县的存亡,更关乎蜀汉的未来。他早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只要能守住陇右,就算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魏军的战鼓声便如雷霆般响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魏军士兵们推着冲车,架着云梯,如潮水般涌向城墙。冲车的车轮在结冰的地面上艰难地滚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云梯靠上城墙,士兵们如蚂蚁般攀爬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