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庆,这座曾见证六朝金粉、十代繁华的古都,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迎来了新的主人。城墙上的弹痕与血迹尚未完全清理干净,但城内秩序已在振武营(现改称“吴国公”亲军,因朱重八已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的强力管制下初步恢复。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石灰(用于消毒)和一丝重建家园的忙碌气息。
吴国公府(原元朝御史台衙署)内,朱重八屏退了左右,只留下田娃(陈远)一人。他站在巨大的江南舆图前,眉头却并未因夺取集庆而完全舒展。
“田娃,”朱重八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更带着深沉的忧虑,“城是打下来了,可这摊子,比十个和州、太平加起来还大,还复杂。”
他指向舆图:“城内,元朝旧吏、士绅豪强、溃兵流民,鱼龙混杂,人心浮动。城外,东边张士诚据着平江(苏州)、常州,富得流油,却首鼠两端;西边徐寿辉(实为陈友谅掌控)占着武昌、江州,兵强马壮,虎视眈眈;北边元廷虽乱,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咱们看似占了龙蟠虎踞之地,实则身处四战之地,危机四伏!”
田娃深知朱重八所言非虚。夺取集庆(朱重八将其更名为应天府,取“顺应天命”之意)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巩固,并以此为基础应对四方强敌,才是真正的考验。这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人心的全面博弈。
必须帮助重八哥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高效的统治体系。 陈远在心中迅速规划。
“重八哥,”田娃上前一步,目光沉静,“当务之急,是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对外,可暂取守势,甚至对张士诚、徐寿辉示弱,麻痹其心。对内,则需雷霆手段与怀柔政策并用,迅速整合力量。”
他提出了系统的“应天新政”构想:
“第一,定官制,明赏罚。仿前朝旧制,设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但需简化,提高效率。重用李善长、冯国用等文士,处理政务,安抚士人。对军中将士,论功行赏,清晰明确,但需严明军纪,禁止扰民。”
“第二,劝农桑,积军储。发布《劝农令》,招抚流亡,分配无主荒地,推广和州、太平时行之有效的屯田与圩田法。设立‘营田司’,专司水利兴修与农事督导。同时,清查户口,整顿盐铁茶税,广开财源。”
“第三,兴文教,聚人心。开设‘礼贤馆’,招揽四方儒士,不论出身,唯才是举。重修府学,允许民间办学,稳定士子之心。这不仅能获取治国人才,更能争取天下读书人的认同。”
“第四,强武备,固根本。”田娃语气加重,“匠作营需扩大规模,集中能工巧匠,不仅要继续改良火铳、轰天雷,更要研制更大威力的火炮,以及适用于长江水战的战船!我军需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方能与陈友谅争雄于大江之上!”
朱重八听得目光炯炯,田娃的谋划,几乎涵盖了一个新生政权巩固根基的所有方面,且条理清晰,切实可行。
“好!就依你之策!”朱重八当即决断,“李善长可为中书省参议,冯国用掌钱谷。军中赏罚,由你与徐达、汤和商议拟定。劝农、兴学、匠作诸事,由你总揽其成!谁敢阳奉阴违,你可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