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建洲的九琅岛,众人心头就有些不安了起来,因沿海建洲本就一直以来海盗猖獗,这些乱民跑去了那海盗常出没的九琅岛上,若是与海盗混在了一处,这沿海必会更不得安宁了,于是朝廷经过商议之后,一致认为,应该主抚。
而且这些乱民本也就不是那般穷凶极恶之徒,不过是一时走投无路而已,而且乱民的首领似乎也是这个意思,他们不愿余生皆与海盗为伍,但又不相信朝廷会就这么的放过他们,所以他们才跑到了那岛屿上,要求与朝廷谈判。
他们要求朝廷必须停止征收多余的赋税,并且惩处那群吸血的贪官污吏,此事自是不难,在镇压乱民时,昌平与保定的巡抚及一干人等便具已被京城来的钦差关入了当地的按察使司狱,后又连夜的送进了京城,关入了大理寺中。
但没想,此事却很快发酵,以夏焱为首的一些人开始抓住机会,以两地巡抚模糊的供词上书弹劾朝中有人结党擅权,只手遮天,纵容属下以权谋私才会造成了此次民乱,虽未明说,但此次矛头明眼人一瞧都能知,针对的是何人——
便就是如今内阁权势最盛的那位,赵大人!
此事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夏焱无疑更是添了把火,而此时这火烧的就是这位平日里颇得陛下信任的那位赵大人。
萧秦昭一开始斥责夏焱,但后来随着煽动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此事也确实还未查明,一切皆不可妄言,但,也同样不可放过,所以朝堂上渐渐分立了三派,人数较少的一派以夏焱为首,人数相较更多的则力挺赵侍新,而另一派自然也就是负责观望的中立派了。
因着局势,萧秦昭之后也不好再偏袒哪一方,正为难之际,没料建洲那边,又传来了乱民的新要求,他们虽同意朝廷的招抚,但前提却是,要京城派一位能说得上话的大员来,最好,还是皇帝陛下能亲自的来一趟,他们才能心甘情愿的臣服。
朝中众臣自然不肯让他们的皇帝陛下亲自去这种民乱的地方,所以萧秦昭便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既能暂时让赵卿从朝中剑拔弩张的局势中脱身,又能满足乱民们的要求——于是他便请求赵侍新去一趟建洲,负责安抚乱民。
赵侍新自是责无旁贷的应下。
如此一来,乱民招抚一事不可耽搁,而且那两城被关押的巡抚也确实并没具体招认出赵侍新的名字,所以此事便就这么安排下去了。
朝中一时又平静了下来,但众人皆知此次只是暂时的平静而已,更大的风浪将在之后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