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好比,晴天霹雳。过于惊爆。引群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不好!”不其侯伏完,先行醒悟:“若与汉中结盟,曹氏父子,得势也。”
“诚如君侯所言。”尚书令桓典亦醒悟:“曹氏父子引刘镇南为外援。兄弟同盟,益荆合兵。二镇同日发兵,先击二袁。必是此因。”
“如令君所言,此盟断不可结。”言罢,不其侯伏完,以头触地:“太师,明见。”
“太师,明见。”群僚异口同声。
王允言道:“二袁势盛,连年入寇。荆州江夏,徐州广陵,二郡吏民,不堪其扰。更加朝野分争,关东各为其主。恐逐(个)为其所破。合二家之力,共抗江东。于国于家,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
“汉中史侯,自幼长于宫外,轻佻无仪,阴怀不轨。无兄弟之义,岂有兄弟之盟。”伏完谏道:“太师,断不可轻信。”
“太师,断不可轻信。”群僚同心齐声。
谓众怒难犯,众意难平。
此情此景。即便位高权重如王允。亦不可,独断专行。
第081章 正服位名
“史侯其人若何,老夫岂能不知。”王允言道:“然自入汉中,治政安民,连开三郡。蜀地因而兴盛。却不过,据一州之地,本不足为患。奈何,关东幅裂,群雄并起。时至今日,甄都恐不及汉中。”
群僚当面,王允尽可直言不讳。
甄都陷上公之争,乃至令不出三台,朝政俱废。曹吕之争,裹挟兖、徐二州,断难两全。更有淮泗诸国,横亘徐豫,陈王宠私纳传国玉玺,称帝之心不死。再加袁术,窃据淮南,为江东爪牙。荆州刘表,左右逢源,三心二意。
论政局。远不如江东,君臣一心,上下勠力。二袁各牧一州,跨蹈江淮。江东大姓,纷至沓来,充斥门庭。楚汉相争,余威犹存。即便无衣冠南渡,江东士族,四百年厚积薄发。已开始崭露头角。黄巾播乱,中原大儒,纷纷辟祸江左。亦助江东人才兴盛。单单荆州刘景升,不过五载之间,便得学士千人,故老三百有余。
刘景升虽名列“八俊”。然论出身,远不及四世三公,汝南袁氏。门生故吏,尚且遍及天下。可想而知,拖家带口,呼朋唤友,举家投奔二袁者,譬如过江之鲫,何其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