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老师是一省学政,同样何苦跑来这千里之外,舍近求远?
“是也、是也。”李左郡喜上眉梢。
相互确认过眼神,他们俩就不是老老实实待在一亩三分地,埋头苦读的呆子。
他乡遇故人,话难免多起来,两边人合为一波,继续往前行。
通过几句对话,沈弈了解到李左郡的学政老师今年任期将至,年底需返回京城,暂时无空教学。恰巧他一直想寻机会来江南,下次乡试在两年后,乘此良机告别家人速速而来。
三人行书院的招生是在每年五月,比其他年初招生的书院晚上许多,可前来拜学的人照样络绎不绝。
十二极台阶走完,映入眼帘是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花岗岩石额上书“三人行书院”五字,为平朝某位开创盛世的皇帝真迹,这其中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往事。
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山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
这些古代著名的书院,无一例外都拥有名震四方的山长。
先代三人行书院的山长高才大德,平朝年间,皇帝听闻他的品行,就派人接他进入皇宫,特别召见后,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并想留他在京城侍驾。
然而,先代山长心系书院,坚持要回去,皇帝无奈之下放他归去,钦赐御匾与赐经书等物,三人行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渭朝官学招生非常严格,多数招收科举士子,和一定官级的官员子弟,并且对户籍和人数还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