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官学,书院的入学条件宽松。书院的招生不受身份、地域与学派的限制,可以自由流动,进入书院学习。
因此在进书院之前,不仅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取得功名的学子,也有一些远道而来,慕名求学的无名读书人。
等到他们时,不同于常人,沈弈与李左郡同时拿出各自老师给予的书院介绍信,门房没有意外,伸手接过看后,并无打量两人,直接让一个引路小厮领着他们入内。
院内别有洞天,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一溪蜿流至门后而前,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
再往前行,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若不是自己修身养性多年,沈弈还真不一定能压抑住内心的震撼,保持泰山崩于前仍面不改色的从容。
并排的李左郡面露稍许讶异即消,随行的几位仆从也是见过世面的,初始震撼失色过后,及时感到失礼掩面,内心久久平息。
引路的小厮懂礼,静默片刻等他们都平静后,笑道:“两位公子,请随我来。”
经过讲堂,它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大厅中央悬挂一块鎏金木匾:为“格物致知”,由渭帝御赐,意在勉励学子探求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取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左右有对联,三人行书院名字由来出自《论语?述而》,对联是它的下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师生居舍。
小厮将两人带入学子所居学舍,有甲乙丙三等,是丙等。不过沈弈路过其他敞开的学舍,发现甲等学舍不过住的地方大些,书桌宽敞点,学舍是单人床。其他的和丙等学舍都一样,有单独的茅厕和浴室,屋外都有两间平排的杂房,一是供随行仆人居住,二是厨房。
书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费,而三人行书院经费的来源多依赖于学田,偶尔有富商或是师生等捐赠来供给,和官府拨款。
看来,三人行书院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态度。
“两位公子千里而来,想必舟车劳累一路,请先在此地休息一宿,明日我再来拜见。”小厮叮嘱几句,交代完注意的点,见他们无事,便行礼离去。
丙等学舍两张床铺之间有屏风,一番常例推脱后,沈弈选择靠内的床铺,流星和追月以及李左郡的一位书童开始收拾位置。
擦拭过的案几前,沈弈与李左郡交流着关于自己所知的三人行书院。
三人行书院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且以学生的自主钻研为主,这也得益于三人行书院素有丰厚的藏书。书院中的御书阁,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
三人行书院的学习没有局限在书院内,考察名山大川、体察民情、外出踏青也是书院重要的教育方式,意在开阔学生视野,磨练他们的意志。
它建立的初衷不仅仅向下一代传递儒学文化,更是一个让学生们探究学问的空间。让一个个知识和书籍堆砌而成的文化符号,在故纸堆中闪着微光。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人行书院学生需统一着穿,月白长襟,清冠儒带,衣衫由书院免费提供。
另外书院还设了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
在这一点上书院规定较严厉,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旷课一次,扣钱六百文,旷课三次由书院进行劝退。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
并且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分科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讲学,但大多是提纲挈领的,并不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串讲,只给学生提示,再由学生提出疑难,作针对性讨论。释疑方式也是形式多样,达到解疑的目的。
三人行书院要求老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老师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著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学风甚浓。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还有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学业考试每个月有四次小考,三个月中考,年底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