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完毕后,再开始眷录,如果发现有上述违规文字,哪怕文笔写得再好,对不起,下次再来吧。今科会试人数有二千多人,即每位同考官分配到的答卷大概为一百份,而且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同一份答卷往往需要好几位同考官分别批改,这样下来,每日的阅卷工作量少说也有四、五万字。
阅卷是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开始,往往得通宵达旦地进行,不分昼夜。同考官的职责主要是初步黩落劣文,挑出优卷,并用青笔写下评语。
因此,阅卷早已开始。
第99章
会试是从十九日开始,一般隔月一日、二日就得开始填榜,四日发榜,时间看似充裕,实则紧张。
考生为了中式而在论和策问中的字数会比历年会试多得多,再加上考场中“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中间酒席谈笑,去其过半”,考官们参加各类花样诸如“出题宴”、“出帘宴”、“取卷宴”又要占去一半时间。
这也是很多考官只看重第一场经义的缘故,一旦第一场的答卷被取中,只要策问不犯原则性错误也中。如果第一场经义不入考官法眼,哪怕策问写得再好也是一场空。
渭朝会试阅卷的规矩,先由眷录官阅看,符合行文规矩后,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十六房,这类试卷叫“荐卷”。
十六房里,易经五房,诗经五房,书经二房,春秋二房,礼记二房。
同考官十六名,其中翰林十人,科道官员三人,六部官员三人。
每名同考官手底下有三名阅卷官,当一位阅卷官间隔不到三分钟接连把两份试卷递到莫老翰林的面前,引得了他的侧目。
太快了,阅试卷是慎重再慎重的事,最快也不过十来分钟,莫老翰林跟这位阅卷官不是第一次见面,了解他的性子,没有这般急躁,除非那卷子很是出类拔萃,一眼就惊为天人。
忙得晕头转向的莫老翰林,把其他两位阅卷官递上的试卷先闲置在一旁,拿起那份后递上的卷子。
推荐文章的那位阅卷官其实就是三年前主持鄂省乡试的其中一位主考官邓湖,时隔三年,他回到京城,再次参与会试阅卷。沈弈的行文与三年大不相同,很是长进,不过邓湖这些年也有注意过他写的文章,如今再次相遇,不禁感慨缘分妙不可言。
破题不错,莫老翰林第一眼下了评语。
恰逢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十六房中,莫老翰林书桌前泡着一壶香茗,在丝丝缕缕的清新中轻轻的让书面舒展,他轻抚上面的文字,一个个跳动的音韵把他导向各处的恩许之地,一种难以名状的舒坦在心中飘散开来。
“好,好极了!”
莫老翰林忽然一拍桌子,惊起正在勤勤恳恳工作的另外二位阅卷官,纷纷查看发生何事。
“邓修撰,你拿上的这篇文章极妙,如登小丘,展足见平野,堪为会元之才。”莫老翰林当着所有人的面不吝啬地狠狠赞美一番。
二位阅卷官早已耐不住好奇在他身侧观着,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后如醍醐灌顶,令他们茅塞顿开。
邓湖一直在暗中看着莫老翰林的方向,他内心很有信心,莫老翰林会对他推荐的这篇文章取中。但也没想到老翰林会这么大方,一瞬间有点受宠若惊。
“老翰林过誉了。”他谦虚了一下。
“没有。”莫老翰林摇了摇头,他指着第一道四书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上面是邓湖的批语:风度端凝,声光焕发。
由于被取中的士子和自己将会有师生之谊,这对自己在官场的人脉经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同考官肯定都希望自己选出的答卷能最终被主考官看上并取中,所以同考官往往会在批语上大力推荐自己选中的答卷。
莫老翰林不需要这个,他常年在翰林院修纂历朝历代的史册,醉心研学,对升官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因此很多年没有担任同考官。
但他仍然下笔加批:非秋垂露,异水涌泉,行墨间自有珠联壁合气象,知其研京炼都之功深矣。
到了第二道四书义,邓湖批语:文理充畅,气息入古。
他继续加批:气取龙门之疏,法肖兰台之密。横峰侧岭,化尽寻常町畦。
直到第三道,莫老翰林停了笔,揉了揉苦涩的眼睛,不是文章作得不够好,是太好了,他有些无从下笔。
他饱读古今史书,并且他的本职还是修纂史册,对于题目原意更是一目了然,“壹戎衣”句不是结束上文,而是发起下文,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阐发出周武王是重壹戎衣,不重有天下的见地,发人所不能言,深领圣贤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