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时,喊杀声震天,明、唐两军展开了正面交锋。
空气中很快弥漫起了浓郁的血腥气,间或夹杂着金属撞击声和倒地呻吟声。
这场残酷的战斗非常激烈,但是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
因为唐军的劣势实在太大了。
他们本就仓促离营,轻装上阵,而敌人全是重装步骑兵。
不论从装备上、阵型上,还是人数上,唐军一方被完克。
饶是再精锐,可客观的差距也无法用士兵素质来弥补。
兵败如山倒。
一万唐军迅速被杀、被俘了大半,参与的兵力、连同两位主帅一起,也已被团团围住。
“放弃抵抗,投降不杀!”
薛仁贵向包围圈里的敌军大喝。
“投你奶奶个腿儿!有本事把我们全坑杀了!”程知节回骂道。
“敬酒不吃吃罚酒。”薛仁贵懒得和他们多费口舌,便要指挥军队发起最后的进攻。
要赶在天亮以前,迅速结束战斗!
“将军!”
这时,传令来报:
“敌人的援军杀来了!”
“什么?这么快?!”薛仁贵吃了一惊。
对面的反应也忒快了,这么早就发觉了不对劲,现在还没有天亮呢!
以薛仁贵的性格,这仗他肯定是要继续打下去的。
至少也要先把包围圈里剩下的那点饺子馅儿全吞了。
如果到嘴的军功不能落肚,以后他每晚睡觉都得气醒过来不可!
然而——
“李靖大总管有令,不可恋战,一遇敌人增援即刻撤退……”
薛仁贵咬紧牙关,在心里权衡再三。
最后,还是理智占了上风。
“大明的最精锐主力就在我手里,不可白白浪没了!
“撤!”
一声令下,明军令行禁止,立即回收部队,向泗水桥快速退行而去。
这就是明军的总战略——一切以掩护撤退为最终目标。
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摸一点便宜。
但是绝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把自己给搭进去。
…………
“敌人……撤退了?”
陷入重重围困的李世绩都已经绝望了。
可是在己方即将被歼灭的当口,明军却主动后撤,放过了包围圈里的大馅。
东方的天边浮现了一丝亮光,快天亮了。
“卢国公,你还好吗?”李世绩大喊。
在死人堆里,传来一个有些苍老、但很有精神的回音:
“我还没死!妈的,可我们的部队都快死完了,折损了一大半!一万精锐轻骑啊!”
“我们自己能活下来就算走大运了……”李世绩喃喃道,不知在安慰老伙计,还是在安慰自己。
“可是……敌人差点就能全歼我们,怎么最后就撤退了呢?”
仿佛是为了回答他的疑问,微弱的晨曦中,第三支军队现出了轮廓。
是大唐的援军。
为首的不是骑在马背上的战将。
而是一辆马车。
是太上皇陛下的龙辇。
“陛下!”
李世绩和程知节慌忙下马,上前迎接。
“你俩与其有空做这些有的没的,不如把仗打得好点如何呀?”
龙辇之中,传来李世民陛下的声音,揶揄中带着疲惫。
“……陛下教训的是,无地自容。”李世绩和程知节齐刷刷地羞红了脸,愧疚难当。
拦截敌人的部队,反而被敌人拦截,折损了大半的精锐。
损失惨重不说,还没有完成任务,放跑了敌人。
“唉……不怪你们,不怪你们。”李世民的倦意更浓了几分。
“你们追了,就会落入伏击圈。不追,就只能眼睁睁目送明军跳出包围圈。
“大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是他们在战略上的胜利,你们在战术上再怎么弥补也是无济于事的。唉……”
李世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带着不甘。
“不是你们败了,是朕败了,败给了朕的那个不孝子。”
兵对兵、将对将,而两位君主之间比拼的,则是战略。
李明在先输一手的情况下,利用前瞻性和大明变态的生产力,硬是在短时间内搭起了一座横跨泗水的大桥,扳回了一成。
有了大桥,谁也不能阻止明军撤回安全的齐鲁之地。
也就是说,李世民在前期做的所有准备,全部竹篮打水一场空。
明军成功地从他的手指缝里逃走了。一同在指间流矢的,还有打垮大明的机会。
他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陛下,还来得及!我们可以继续追击,将那座大桥毁了!还有相当一部分敌军没有撤离,能留多少是多少!”程知节仍然不愿意放弃。
“咬金,算了吧。”李世民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
“你猜对面有没有布置更大的陷阱等着我们?
“我们如果保存实力,将来未必没有一搏的机会;如果在这里把主力全都送了,就像刚才你们送掉了一万轻骑那样,那就彻底把翻盘的希望葬送了。”
他是一点也没有留面子,把两位将军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
在他们身后的远处,明军继续有条不紊地踏上新建的泗水大桥,向河对岸撤退。
以这样的速度,二十万大军很快就能完好无损地撤退到安全地带。
而唐军就这么看着,不敢拦阻。
鬼知道在浓郁的夜色中,李靖准备了什么样的“惊喜”等着他们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