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忙着政变和内战,基层的地主也没有闲着。
他们趁官府混乱的大好机会,利用天灾和兵灾,疯狂兼并土地。
大批农民失去了口分田,被迫沦落成了给地主打工的佃农。
而佃农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收成差了自己就得挨饿,而租税是一文不少的。
地主老爷才不会管你死活。
对于越来越横行无忌的士族豪强,官府也自顾不暇,无力抑制土地兼并,只能听之任之。
一般来说,凭借贞观十几年打下的底子,即使是广大佃农,生活总归还能支撑一会儿。
然而今年的情况着实不一般。
因为刚刚结束的中原大战,抽调了太多太多的劳动力。
光从军的士兵就有五十万之众,其中除了卫府兵,也不乏兵募募集的普通壮丁。
更别提人数更多的民夫等后勤支持人员了。
一下子被抽走了几百万壮劳力,让今年的秋收形势立刻变得严峻起来。
虽然战事在白露之前及时结束,但是大批壮丁还被困在回程的路上,各地农田的劳动力依旧捉襟见肘。
这才有了男女老幼齐上阵的“盛景”。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抢收之责。如果错过了秋收的节气,用不了两三天,谷子里的米粒儿就能给你倒吸回去。
对于人数越来越多、生计越来越难的佃农来说,这更是关乎一家人是否会进一步堕落为不如狗的流民、乃至于全家饿死的关键时期。
而民间的疾苦,其实是能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朝廷的。具备一定能力的合格统治者是能注意到的。
李承乾和李治就属于此列。要不是在和开挂的李治打对攻,普普通通治个国,他俩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暴降的税收、激增的流民、急剧恶化的治安……无不在向两人预示着糟糕的国情。
更别提如雪片般飞过来的奏章了。
“如果我们再不做些什么……等饿死了人,就为时晚矣。”
李治沉重地说。
“更别提,北边还有李明在那儿煽风点火。不得不承认,他在治理国家上是很强的。
“天下人不是瞎子,有他的大明作为对比,大唐必定人心浮动,国家恐怕就要乱了。”
李治十分精准地指出了问题。
然后呢?
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当减税么?”李承乾问。
李治摇头:
“恐怕治标不治本,白白便宜了士族门阀。
“况且现在正是用兵之时,减了税,军饷怎么办?
“关键问题是,土地不在农民的手中。”
虽然人不能超出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大唐的君臣都是长着眼睛的。
李明在辽东搞土地产权再分配的过程和结果,他们都看在眼里。
他们也是会思考、会学习的。
许久,李承乾闷声道:
“或许,朕应该学学弟弟李明的办法。
“好好整治整治那帮土豪劣绅,抑制兼并,重振均田制,把土地还给农民。
“皇太弟,你觉得如何?”
李治立答:
“陛下英明!”
他的语气带着激动,显然不是纯粹的拍马屁。
李明虽然讨厌,但对付更讨厌的地方豪强还是很有一套的。
师“明”长技以制“明”,两人这点脑子和格局还是有的。
呼……李承乾呼出一口浊气,表情终于轻松了一些,苦笑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明弟一遍遍地给朕出难题,朕还是能勉强一一破解的。”
李治应声道:
“陛下英明神武,逆贼的雕虫小技谈笑间便一一破解。
“不论是在战场上,经济上,还是在平定交州叛乱上。”
别的不说,交州平乱确实是谈笑间破解的。
皇帝陛下还没用力,蛮夷就消停了——
就在李承乾心中得意的时候。
哒哒哒……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不是从狩猎场中传来的,而是从身后的玄武门。
是传信的快马,正在向这边急速飞驰而来。
李承乾的心里登时咯噔一下。
发生什么事了?
能在主持秋狩仪式时,通过禁军的层层守卫,将急报递进来。
说明情况非常严峻。
他下意识地看向了身边的皇太弟。
李治的脸色同样十分凝重。
在和大明对垒的关键时刻,突然传来一份急报,十有八九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陛下,南疆有变!”
传令第一时间带来了口信。
“林邑蛮进占交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