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刘备拿下益州,改变自己的定位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343 字 16天前

刘备第一次打胜仗是打败刘章拿下益州,这一次刘备一改以前的仁爱,主动攻击刘璋,逼迫刘璋投降,从此走上帝王的道路。

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来分析刘备在拿下徐州过程中的“性格转变”和“行为突破”,从一个仁义君子变成略显强势的“逐鹿中原者”,其实正好可以体现阿德勒心理学中几个非常核心的理论思想:

?

一、生活风格的转变:从“忍让”到“进取”

阿德勒认为:

每一个人都会在童年早期形成一种“生活风格”(life style),也就是他面对生活挑战与社会关系时所采取的一贯应对方式。

刘备早年生活风格非常明确:以仁义立身,以退让求生。例如:

? 在陶谦三让徐州时,他迟迟不敢接受;

? 在与吕布、曹操等强敌周旋时,多次退让、避战;

? 多次被部下或盟友背叛,但仍以宽厚待人(如关羽投曹之后归来,刘备仍重用)。

这是典型的补偿型生活风格:因出身寒微(织席贩履之后),心理上有某种“社会劣势感”,所以他希望通过“道德与仁义”获得社会认同,补偿内心的自卑感。

然而,在拿下益州时,刘备“仁义”的生活风格发生了转折——他第一次不再退让,而是以武力与权谋结合的方式强势出击。只是内应张松倒霉被杀

这并不是突变,而是阿德勒理论中提到的——生活风格适应现实环境的主动修正。即:

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个体会对原有生活风格进行重构,以应对更复杂的社会挑战。

对刘备来说,他已经历多次流亡、背叛、失败。他意识到:

? 单靠“仁义”不能保护追随自己的将士;

? 没有地盘、资源,就无法建立自己的“意义感”;

? 自己必须放下纯粹的“道德理想”,用“权力现实”重建道路。

所以,他不再用“仁义”博取掌声,而是用“强势”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行为,正是阿德勒所谓的自我决定与自我指导的成长行为。

?

二、优越追求的方向转变:从“道德优越”到“权力优越”

在阿德勒理论中,每个人都存在一种根源性的心理动力——追求优越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但这种“优越”的实现方式不一样:

? 有人通过帮助别人来追求“道德上的优越”(如早期的刘备);

? 有人通过财富地位来追求“物质优越”;

? 有人则通过影响力、掌控力来实现“支配性优越”。

刘备在拿下益州的过程中,从“道德优越”开始转向“实用主义的权力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