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表扬陷阱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338 字 9天前

? “我不是因为做得好而值得被爱,而是我本来就有价值。”

? “我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被表扬,而是因为我认同这件事。”

它强调:我行动是为了自己认同的目标,而不是他人的目光。

?

2.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我有能力改变

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的信心。与表扬不同,它是行动驱动的信心:

? 每完成一项挑战 → 建立一点自信;

? 随着经验积累 → 形成“我能行”的内在力量。

这种信心是可积累的、可自我证明的,不依赖外在鼓励。

?

3. 唯一性定位:“我是谁”=在共同体中无可替代的位置

你提到非常关键的一点:

“人不能失去当前的位置,就是在共同体里取得特定的位置,无可替代的这个我。”

这正是阿德勒“共同体感觉”的核心——个体必须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特有的价值:

? 不是盲目竞争,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去发现:“我怎样才能对这个集体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

? 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也能让人感到存在感和价值;

? 一旦个体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找到合适位置,就能从依附型人格转变为独立贡献者。

?

四、教育与家庭实践:从“被表扬”到“被理解”

如果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家庭教育(如你正在面对的家庭育儿矛盾),有几个关键转变:

传统表扬教育模式

自我认同发展型教育模式

做得好才说“你真棒”

重视努力过程:“你真的很坚持”

表扬行为以换取重复服从

引导孩子内在思考:“你怎么做到的?”

注重外在标准

鼓励自我设定目标、自我评估

强调顺从

培养责任感与判断力